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塞罕坝报道在全国林业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2017-08-26 23:00:01 来源:新华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题: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塞罕坝报道在全国林业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侯雪静

三代塞罕坝人用了55年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近日,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推出的系列报道,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和热议,尤其是林业系统职工对塞罕坝范例的启示讨论得更为具体和深入。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福建惠安赤湖国有林场场长李茂瑾对塞罕坝林场职工艰辛的付出感同身受。赤湖林场曾经是一片风沙肆虐的海边沙地,经过十几年建设,如今已形成一条12公里长的沿海防护林带绿色屏障,有力抵御了风沙、台风和海潮侵袭,荫蔽着当地近20万沿海百姓的生产生活。

刘军和齐淑艳是塞罕坝林场的防火瞭望员,11年来“钉”在望海楼,坚守岗位的故事最打动国有林场的职工。“塞罕坝生态建设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务林人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塞罕坝精神这对我们一线林业工人来说,既有共鸣,也是激励。”宁夏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挂马沟林场场长马宏选说。

“塞罕坝的故事道出了很多林业人的心声,也为我们生态脆弱区造林治沙工作提供了借鉴。”内蒙古雅布赖治沙站站长石福年说,塞罕坝还有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造林治沙。

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呈现交汇握手之势的阿拉善右旗,作为国有林场之一的雅布赖治沙站,近几年通过科学治沙减缓两大沙漠握手之势,让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塞罕坝种植的樟子松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林场,但科学造林的精神激励了很多林场职工。“经过近些年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如今剩下的造林任务都是些立地条件差、降雨量少的‘硬骨头’,这就更需要艰苦造林和科学造林相结合。”马宏选说。

贵州赤水市葫市林场工人黎思静说,非常感慨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成就,特别是它的高科技护林手段,让人印象深刻。希望越来越多的国有林场能向塞罕坝林场看齐,逐步做到科技巡山、精准护林、专业育林。

作为甘肃东南部重要天然生态屏障的李子园林场是甘肃小陇山生态建设的缩影。场长贾起翔认为:“森林资源管理必须讲科学。虽然林场森林覆盖率已经很高了,但不能就此满足。我们力争到2020年再提高2个百分点,并提高林子质量,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塞罕坝在林场人心中就是一座灯塔,很多国有林场与塞罕坝有着相似的昨天,塞罕坝的成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明天。“看到塞罕坝林场工人的造林艰辛,让我想起了我们自己造林的经历。看到塞罕坝林场的宣传报道真的很开心,说明国家更加重视生态建设,更加重视林场工人的付出。”贵州赤水市葫市林场场长钟洪明说。

塞罕坝报道让新一代林场负责人看到了父辈的足迹,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江西森林覆盖率超过60%,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国有林场,我们既要留住青山,又要探索出一条‘青山’变‘金山’的途径。”江西井冈山市林场场长罗晓飞说,国有林场改革后,林场改变“等靠要”思想,努力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的方向发展。

国家林业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塞罕坝林场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是我国国有林场发展的标杆,激发了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全国林业系统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以牢记使命为内核,以艰苦创业为底色,以绿色发展为追求,加快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森林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不可替代的美丽家园。(参与采写:董建国、李平、吴锺昊、于嘉、王衡、赵倩)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