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塞罕坝上严酷的自然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接连的造林失败,创业者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久久为功,用汗水和毅力让荒原绽放出绿色生机。
连日来,各地干部群众持续热议塞罕坝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家认为,塞罕坝精神令人振奋,更要不断践行、撸起袖子加油干,将塞罕坝的传奇不断续写下去。
艰苦创业精神永不过时
1962年,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创业者一路北上,奔赴塞罕坝。那里极度严寒,房屋简陋。创业者们吃冷饭、啃野菜、喝雪水、住马棚。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薄亮表示:“塞罕坝林场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老一辈创业者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这一丰碑,他们的精神依旧闪耀光芒。如今,尽管物质条件好了,但推进祖国的各项事业仍需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作为一名检察官助理,我要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中建交通集团内蒙古京新高速项目经理、党支部书记申彦民说,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几代塞罕坝人创造出人间奇迹。以塞罕坝精神引领艰苦创业,筑牢绿色发展根基,对于沙漠地区工程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京新高速特别是内蒙古至新疆段建设过程中,面对阿拉善沙漠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他们将环保有机融入到项目建设全过程,环境保护已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梅花香自苦寒来。塞罕坝人砥砺前行,为奋斗中的人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林园局长陈鹤鲲说,“如今大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我们将以塞罕坝精神为榜样,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李晶表示,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距离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仍有差距。只有继续艰苦奋斗,才能应对“四大考验”,避免“四大危险”。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坚定信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伟大的事业需要坚持不懈
55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三代塞罕坝人没有停息,他们一代接着一代干,使得造林事业蒸蒸日上。虽几经失败,却越挫越勇,让绿色爬满了山头。
“干事业,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塞罕坝人的坚持让人动容,更让人敬仰”,河北迁安市委书记张淑云表示,“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迁安近两年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绿色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正在实现由‘钢城’向‘水城’‘绿城’的转变。如今,对比塞罕坝,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将鼓足干劲,加快绿色崛起,为建设京津冀生态支撑区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董文涛表示,“参观完塞罕坝展览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塞罕坝三代人矢志不渝,用青春换来了青山,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作为一名低碳环保的倡导者,我要把塞罕坝的绿色梦讲述给更多人听,让绿色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在更多人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天津美景园社区居民陈建利表示,“塞罕坝人一代接着一代干,铸就了令人瞩目的绿色长城。凡事贵在坚持。即便是日常生活,也可以随时随地践行绿色理念。我们应该把废物利用、厉行节约、垃圾分类等内化为一种习惯,并长期坚持,让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理念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河北固安县创客中心青年创业者李立东表示,“做事业永远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坎坷,我们应该多向塞罕坝人学习,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要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执着地去追求,就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创新是事业突破的金钥匙
面对一次次造林失败,塞罕坝人不放弃、不气馁,依靠科技创新,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创造出一个个营林技术的新突破和新奇迹,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5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高寒沙地造林的科技进步史”,在参观完塞罕坝生态站后,北京大学教授王学军表示,“面对在大片荒漠上造林的艰巨任务,塞罕坝人没有硬干、蛮干,而是依靠科技的力量,历经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河北沧州市吴桥县发改局主任科员王金珍表示,科技创新在生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当下,一些地区环境生态遭到破坏,更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方式方法,对症下药,把受到污染的环境拯救回来,这或许比营造生态需要更多的时间。因而更需要发扬塞罕坝精神,让好的转变持续地发生下去。
天津市滨海新区退休教师刘兰亭表示,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塞罕坝人没有退缩,最终用科技征服了难题,这对当代青年人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动力在青年,青年人应该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把未来书写得更加灿烂。
河北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表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学求实、锐意进取的精神永远都值得提倡。50多年来,塞罕坝上的幼苗茁壮成长,而塞罕坝人铸就的精神丰碑也越来越高大。这种宝贵的精神力量,是脱贫攻坚、生态建设、转型升级等一切事业的强大后盾,将支撑着我们不断跨越障碍,取得新的发展。(记者 史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