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作太行山上一片绿。信仰为帆,大山筑梦。李保国35年矢志不移,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毕生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为“艰哉何巍巍”的太行披绿,也让这座英雄辈出的大山更加厚重。1981年,他刚刚大学毕业就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为了方便工作,索性把爱人和孩子接到山里居住。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把家安到岗底村,把将要高考的儿子转到内丘县中学就读。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铁一般的担当,背后是铁一般的信念。在日益浮躁喧嚣的人世间,许多人变得信仰缺失,意志动摇,而李保国却脚踏实地,把共产主义信仰变得这样具体实在。35年里,李保国始终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在书中评价他“基本上都是处在‘行走’的状态,一直行走在太行山上,行走在群众的致富之路上”。
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成在太行山播撒幸福。“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李保国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常人眼中的教授,背景应该是书斋、讲台、学生,李保国的背景却是大山、村庄和乡亲。“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不为利往,乡亲们才听你。”35年来,他为农民提供培训服务从来都不收分文,甚至自己垫钱;他培育出多个著名果品,帮助农民和企业育出了大片苗木,自己和家庭没有挣过一分苗木钱;他把自己发明的山地节水灌溉系统专利,无偿送给一家农业灌溉企业,让他们推广出去,服务于民……“活着干,死了算。”这是李保国常说的话。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夙兴夜寐,忘我工作。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生命的分量。李保国用他无私为民的情怀,回答了付出与获得、物质与精神、名利与奉献等人生命题,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