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分组审议省人大民侨外委关于我省太行山区域旅游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提出构建我省太行山区域旅游大格局。
1、近三年支持太行山区域 重点景区和旅游项目超1.5亿元
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太行山区域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产业融合、社会参与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氛围。近三年累计支持太行山区域重点景区和旅游项目超1.5亿元,撬动景区自身投资和金融机构贷款近50亿元,加强了游客咨询中心、标识标牌,景区旅游道路、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景区间新建或拓宽了主干公路,修建开通了部分旅游专线,景区通达性增强。
我省将太行山地区作为精准脱贫攻坚主战场,把区域内11个国家级贫困县逾350万人作为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旅游与脱贫攻坚、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带动了太行山区域精准脱贫,逐步建设了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乡村旅游片区,打造了一批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推出了一批农业休闲观光路线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带。
2、太行山区域旅游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报告指出,我省太行山区域个别县尚未编制完整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些重点景区没有编制专项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缺乏系统性、前瞻性、主题性,协调性、地域性、综合性不强,国土、住建、交通、环保等相关规划与旅游规划统筹衔接不够,缺少旅游相关内容。旅游规划缺乏约束性,存在有规不依、随意变更等问题,缺乏规划的权威性、稳定性、连续性。
总体看,我省太行山区域旅游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收入多数仅局限在门票上,为旅游提供支撑的交通路网等级低、专线少,旅游接待能力弱,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餐饮文化,旅游商品类型少、品质低,旅游新业态发展缓慢,体验性不强。旅游产品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旅游产业融合度低,缺乏竞争力。
3、构建我省太行山区域旅游大格局
报告对我省太行山区域旅游发展提出建议,制定完善我省太行山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景区规划。在太行山区域试点“多规合一”,发改、国土、住建、交通、环保、文化等相关规划要与旅游规划有效衔接。优化我省太行山区域旅游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功能分区,科学筛选建设项目,逐步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强化区域合作,打破区域分割、行业壁垒,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市场为主导、地理空间为基础,集成团连成片,构建我省太行山区域旅游大格局。
充分发挥政府在新业态产业规划、标准制定、政策支持、市场秩序维护等方面主导作用,推进“旅游+”行动,构建太行山旅游新业态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休闲旅游,实现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我省太行山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全域旅游,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构建景、镇、村、路“四位一体”的全域旅游空间体系。
建立健全我省太行山区域旅游管理和运行机制,使行政部门、旅游市场、景区景点良性互动。创新太行山区域旅游综合协调、联合执法、投诉统一受理、安全综合管理、纠纷调解和诉讼对接等工作机制。建立太行山区域旅游市场退出机制,开展旅游综合评价,对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等级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淘汰旅游“僵尸企业”。建立从业人员、旅游企业诚信记录和违法旅游企业“黑名单”制度,引导旅游诚信经营。
提高太行山区域旅游交通通达性。加快太行山高速公路建设,使之成为贯穿我省太行山区域的景观大道。提升旅游干线公路等级,打通主要景区旅游专线、旅游景区间连接公路、旅游环线“断头路”,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城市、重点景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无缝顺畅连接。
报告还建议,全面启动太行山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景区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太行山区域统一的旅游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区域内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便捷利用。实现重点城市、重点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