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定州市围绕建设新兴区域中心城市、京津冀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这一目标,坚持新型城镇化与省直管改革同步推进,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统筹考虑,中心城镇和美丽乡村统一布局,探索了一条人文引领、产城融合、智慧生态、宜业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产城融合作为主攻方向
定州牢牢抓住“产、城、人”三个要素,努力实现人、产业和城市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建设产业新城。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规划发展。定州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达15.7平方公里,封闭运行基本入轨;集天津大学(定州)科技大厦、学校、商业综合体、绿地公园、住宅为一体的开元科技城项目开工建设;与301医院合作,筹资5.5亿元建设三甲医院。园区正从单一的生产型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建设目前国内最大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统一管理、统一治污,目前一期工程竣工,入园企业200多家,被列为我省清洁生产试点园区。该基地与中节能集团展开合作,正在建设总投资70亿元、可容纳8万至10万人的宜居宜业产业新城,2018年竣工后,可带动周边30万人就业。体品小区项目一期全部投产,入驻企业60多家,是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全部建成后将聚集周边6个乡镇、10余万从业人员,可有效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
培育特色城镇。对李亲顾镇按照县城标准进行规划布局,实施城镇基础设施、钢网工业园区、定南综合商贸中心等工程,以消防站、残疾人托养中心、养老院为主要内容的“民生联建项目”进展顺利,汽车站、公园、中心卫生院等服务设施齐备,镇区人口达到3.1万,占镇域人口的55.3%。对全国重点镇清风店,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城镇功能,推进人口聚集,镇区人口现达到2.6万,占镇域人口的50%。对苗木产业聚集的大辛庄镇,通过省级苗木园区建设,放大产业优势,实现产业支撑、人口聚集,逐步建成统筹城乡、产业结合、生态休闲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建设美丽乡村。开展总投资25亿元的乡村道路、低压电改、环卫整治、生态廊道建设四个攻坚战,持续加大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启动投资7300多万元、涉及319个村的南水北调沿线重点区域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以解决垃圾围村及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实施村庄联建,推进人口聚集。留早镇北王家庄、小瓦房、蔡家庄三村联建项目竣工后,将复耕土地近千亩发展现代农业,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方便群众生活。
生态文明作为内在要求
定州市多措并举,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推进集约城镇化建设。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为减少居民生活排污,提倡低碳生活,与德国能源署、德国被动式房屋研究院合作,引进被动式建筑理念、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谋划建设被动式建筑示范园区,目前试验建筑已经启动。积极引进3D打印房屋技术,私人定制建筑造型,引领房产新革命。
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出重拳压能、减煤、控车、降尘、治企,172家钢网、铸造、防水卷材企业实现“煤改气”或“煤改电”,拆除燃煤锅炉239台、砖瓦窑45座,推广洁净型煤4.1万吨,国华电厂4台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旭阳焦化公司综合整治后燃煤总量由2013年的1079万吨降至899.9万吨。今年1至6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6.7%,重污染天气同比减少13天,优良天数同比增加了36天。作为省级园林城市,定州大力修复生态,新增造林11.7万亩。实施京港澳高速、京石高铁、京广铁路、107国道等廊道绿化提升和重点村环村林带建设工程,完成廊道绿化2.65万亩。谋划实施唐河综合整治及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今年底京广铁路至京石高铁段将实现蓄水。
推进低碳城镇化建设。推广电动新能源汽车549辆,加快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利用电厂热源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80万平方米。实施生物天然气项目,引进德国技术,利用畜禽粪便及农作物秸秆制作沼气,压缩成生物天然气,被省农业厅、省环保厅列为重点工程,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将投产。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和两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市饮用水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出市断面稳定达标。
推进智能城镇化建设。将信息化融入城镇化建设中,自主研发并建设融污染源基本情况、网格监管、视频监控、在线监测、环境应急、执法监管、信访处理、信息公开公示、执法考核“九位一体”的智慧环保系统,实施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全覆盖,网格化管理经验被环保部推广。创建数字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和智慧小镇等体系,为城镇居民创造更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
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创新机制,破解土地难题。与农村土地征收试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健全耕地保护、征地补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对旧城区存量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土地进行了清理整治。抢抓国家开展京津冀“六河五湖”综合治理机遇,启动唐河、沙河治理。据介绍,仅通过沙荒地、砖窑治理,全市就腾出土地2万亩。
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破解资金瓶颈。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 2014年成立了城建投公司,2015年增资扩股至5亿元,注资成立河北精合投资公司,市政府向其注入优质资产,向北京银行贷款10亿元,进行新城开发建设。向信托投资公司融资3亿元,撬动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强与商业银行、企业集团的合作,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形成了与大建设相协调的融资保障机制。利用国开行授信贷款13亿元,实施文博园二期项目,城市供水、供热等工程争取商业银行贷款近10亿元。积极创新模式,3座污水处理厂全部采用BOT模式,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和3个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均采用PPP模式。
降低落户门槛,增强人口吸引力。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放宽户口迁移条件。近两年约有3万人进城置业发展,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办理户口迁移4220人,发放居住证2808个。社会保障与留住外来人口同步跟进,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运行。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8377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12.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18万人。着眼推进外来人口安居乐业,将外来务工人员、在乡镇工作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乡村教师等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同时,加强劳动就业服务,建立创业扶持资金,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项目推荐、专家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