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搞科研,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被誉为“太行赤子”的河北农业大学老师李保国在“泥土地”里先后完成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真可谓是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富民的事业中。
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前半句说的是如何真正读懂农民,赢得农民信任;后半句说的是如何“授人以渔”,让农民能够“学以致富”。30多年如一日,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
李保国,1958年出生,河北省衡水武邑县人,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李保国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3个月后即来到保定农村的教学科研点,进行沙地桑园建设研究,一干就是4年。他惊喜地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在基地建设中变得生动而鲜活起来,从此,李保国的命运开始与太行山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黝黑的脸膛、憨厚的笑容、满是老茧的大手、朴实的衣着,如果不了解,很难将他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身份联系起来。在扎根太行的30多年里,李保国的足迹遍布山野林居,他经常和当地老乡吃住在一起,通过手把手示范演练、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技术跟踪指导等多种形式,走到哪里,就把知识播撒到哪里。
1981年-1996年,前南峪。为了改变太行山区土层瘠薄、干旱缺水、“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难题,李保国与课题组同事风餐露宿、反复勘察,进行了数千次山体整地爆破试验。他们提出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
1996年-2003年,岗底。为了研发无公害苹果栽培配套技术,李保国常年吃住在岗底村,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上山用黑光灯测报虫情,夜间分析研究解决方案,研发了富岗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带动了当地优质苹果产业的发展。
板栗在太行山种植历史悠久,但前南峪村的板栗由于管理滞后,产量很低。“症结在于板栗结果部位连年外移。”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双枝更新修剪法”,通过更新修剪,集中养分,既保证了产量,也提高了质量。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许多板栗集中产区的农民,都接受过李保国手把手的指导。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产值翻了两番。
2003年,绿岭公司首批核桃上市,由于皮薄、个大、品质好,每公斤卖到35元。2004年,绿岭牌核桃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华名果,收购价达到每公斤68元。李保国制定的绿色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早实薄皮核桃生产技术规程成为省级标准;选育的绿岭、绿早两个品种被科技部确定为重点示范推广品种。目前,以“绿岭”为品牌的薄皮核桃在临城已种植20万亩,核桃产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绿岭公司成为全国唯一核桃全产业链产品深加工项目的龙头企业。
2014年,李保国在邢台南和县开始红树莓种植技术研究,建立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在他的主导下公司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树莓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红树莓组培实验室。
李保国教授在30多年坚持不懈的工作中,示范推广了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纯增收28.5亿元。促使许多农民成为“技术把式”,让他们真正掌握了脱贫致富的硬功夫。同时,大批学生被他带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成立“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与贫困乡村结成对子,形成长期有效的帮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