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张近情、戴绍志 通讯员南宝通)王三家村是南皮县刘八里乡一个有着蛋鸡养殖基础的专业村,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还有很多贫困户。为此,该县对该村实行了产业式精准扶贫,帮助该村成立了兴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并组织69户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入股分红协议书,在鸡苗、饲养、管理、防疫、销售等环节由合作社统一运作,带动贫困户走上蛋鸡养殖道路。
这是南皮县通过实施发展长效机制,依托优势产业助百姓脱贫的写照。近年来,南皮县积极探索扶贫模式,通过建立托底、增收、减贫、发展、助残五项长效脱贫防贫机制,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确保托底,“双无”户纳入县级民政救助体系。该县对84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进行入户走访,细算账、核收入、找真贫。全县共走访21305户,最终确定真贫户5324户、13891人,并逐户逐人登记造册,严格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针对重新识别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研究制定了《贫困人口社保政策托底保障实施方案》,确定将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的“双无”户共1005户、1699人,全部纳入县级民政救助体系,按每人每年3500元标准发放救助金,确保扶贫兜底工作不落下一人一户,并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
立足增收,帮助84个贫困村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实行了县级干部每人分包一个贫困村、乡科级干部和一般干部每人分包三个贫困户,每位包村包户干部,制定帮困计划,谋划帮扶项目,细化推进举措,切实做到“不脱贫,责任不脱钩”。目前,该县畜禽养殖、设施蔬菜、食用菌、用材林等农业特色产业已基本形成规模。今年,将投资3066万元在84个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支柱产业,建设畜禽养殖小区121个、蔬菜大棚26个、食用菌棚120多个,植树造林3万亩,带动2237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积极减贫,多部门联合全方位施助。对因文化低、缺技能等原因造成的贫困户采取培训技能转移就业脱贫,推动扶贫工作由扶贫、扶穷向“扶智”“扶能”转变。利用人社、教育、扶贫等方面的培训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知识培训,鼓励五金机电企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招收贫困人口就业。同时,对820名因教育致贫的贫困户子女的教育档案进行专册管理,对其每年128万元的全部教育费用,由县财政统一拨付学校,确保不因上学而返贫。针对1608户、3434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采取新农合与大病保险报免帮其脱贫。将大病保险最高保障限额提高到30万元,并逐步推行先住院后付费的治病模式。加快落实针对贫困户的“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医疗保险体系,辅以爱心救助等多种渠道,解决贫困户的就医和吃药问题,为稳定脱贫提供保障。
促进发展,依托优势产业助百姓脱贫。依托五金企业及广东温氏、建发面粉等扶贫龙头企业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实施种养大户带动,通过发展温氏生猪养殖、肉鸡养殖、蔬菜种植等合作组织,建设猪棚65个、鸡棚57个、蔬菜大棚81个、蘑菇大棚112个,带动3767户贫困户入股分红脱贫。培育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壮大贫困农民股份合作经济体,发展扶贫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金融服务机制,依托县城投公司建立扶贫投融资平台,将1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存入农村商业银行,撬动银行资金。今年以来,已为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5068万元。发挥农户自立社和村级互助社的作用,努力扩大小额信贷规模,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累计发放小额创业贷款6585万元。建立电商扶贫机制,帮助贫困人口网上创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农产品“上行”。目前,建立电商扶贫工作站84个,每个工作站给予6000元资金补贴。
全力助残,多渠道多方式提供服务。对全县贫困残疾人进行定期筛查,建立由扶贫、残联、民政、住建、教育、卫生、人社等多部门共享的动态数据库。今年,南皮县将把715名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危房改造、大病医疗、就业培训等帮扶项目,争取做到全县贫困残疾人全部住上新房,大病医疗有保障,就业增收有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