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耕山”降洪魔 平山县葫芦峪模式经受住暴雨洪水考验

2016-08-08 08:10: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艳荣
“山体完好,梯田无损,关键原因是用科技‘耕山’,高标准造田。”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告诉记者,“葫芦峪模式能够连续经受住暴雨洪水的考验,更坚定了我们治山的信心。”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全媒体报道小分队发自平山县——

    □河北日报记者 王峻峰 王晓东 杨威力

    层层梯田里,核桃树郁郁葱葱,果实累累;弯弯山路旁,格桑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

    8月6日,记者在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采访时,放眼望去尽是美景。

    平山县气象台的数据显示:7月19日至20日,平山县降特大暴雨,葫芦峪降雨量为271.6毫米。7月24日晚,在土壤已达饱和状态时,葫芦峪又遭短时强降雨,降雨量为135毫米。

    连遭两次强降雨袭击的葫芦峪,竟难觅洪水侵袭的痕迹。这不得不让人大为震惊。

    “山体完好,梯田无损,关键原因是用科技‘耕山’,高标准造田。”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告诉记者,“葫芦峪模式能够连续经受住暴雨洪水的考验,更坚定了我们治山的信心。”

    “耕山”,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

    掐指算来,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在太行山上耕耘近10年了。他们走过的每一步,无不蕴含着科技元素。

    “太行山是倔强的,摸不准它的脾气千万不要轻举妄动。”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刘海涛说,“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对其进行驯服。”

    葫芦峪位于平山县东王坡乡,荒山荒坡资源丰富,有20多万亩可开发利用。尽管资源丰富,但石厚土薄、干旱缺水,不适宜耕种。

    “旱能浇,涝能排,才能实现旱涝保收。因此,水利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看,那是田面内侧排水沟,那是山脊纵向排水沟,那是沟谷排水道。”苦干蛮干不如巧干,刘海涛说治山必须先治水。

    记者发现,葫芦峪的排水设计非常讲究。纵向排水沟将所有田面排水沟连在一起,然后与沟谷排水道相连,汇入塘坝或者河道。

    雨后的葫芦峪,32个塘坝碧波荡漾,美景怡人。雨量虽大,但只有70%的塘坝蓄满了水,葫芦峪强大的承受力可见一斑。不仅如此,由于塘坝前面设有拦沙坝,泥沙基本不会进入塘坝。

    “有科学的排水系统,我们就有底气。”工程部经理张贵双带记者转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两处塌方的护坡。“整个园区也只有五六处,还都是小毛病,修补一下就好了。”

    除了排水,葫芦峪园区建设伊始,就注重在保持山体原样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并重点在涵养水源、修复生态上下功夫,根据实际栽植经济、生态树种。对新造地的边坡,通过种植苜蓿、紫穗槐、连翘、金银花等,实施生态护坡。

    一项项科学而细致的工程,造就了葫芦峪强大的抗洪能力。

    造地,要严格执行高标准

    “造地,谁都可以造,关键要看质量。洪水无情,质量不过硬,肯定会受到惩罚。”省农科院专家服务团团长郑彦平一直关注着葫芦峪。暴雨刚过,他就赶往葫芦峪实地查看,结果让他“感到震撼”。

    针对太行山片麻岩地区的地质特点,葫芦峪园区与省农科院、河北农大的专家一起,摸索出“隔坡沟状梯田造地法”,要领是“深耕层、高筑埂、固护坡、畅排水”。

    “造地是为了种地,必须做到高标准。省国土资源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我们一起制定了葫芦峪造地标准,比国家现行标准高多了。”张贵双说。

    据了解,作为我省地方标准,去年底,葫芦峪造地标准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外发布。

    “田坎高度3米-5米。堆积田坎的高度不超过5米,倾斜角不超过40°;切削田坎的倾斜角不得超过42°;石砌田坎的高度不超过3米,浆砌田坎的倾斜角不超过85°,石块干垒田坎的倾斜角不超过70°。”

    “田面宽度根据坡度、利用方向和径流量来确定,缓坡宜宽、陡坡宜窄。坡度在5°-15°、土层较厚的土石山区和丘陵区山地,田面宽度以10米-30米为宜;坡度在15°-25°、土层较薄的土石山区,田面宽度以4米-10米为宜。”

    “田面要外高内低,向内有2°-3°倾斜角;田面走向按自然坡形随坡就势布设,田面沿等高线方向的比降为3‰-5‰。”

    造地的每一项标准,都展示着葫芦峪人的严谨,葫芦峪人的踏实。

    这两次强降雨过后,葫芦峪3万亩梯田,只受损20亩,而且还是因为尚未验收,不允许进行绿植,导致水土流失而受损。

    “只要严格按照标准去做,‘中雨不出田、大雨不出山、暴雨不毁田’的目标就能实现。”张贵双说。

    管理,要打造共赢利益链

    “当时,暴雨倾盆,伞都撑不住,相隔几米啥也看不清。我开着车满山转着查看水情。”公司管理人员焦书堂告诉记者,“这可是葫芦峪面对的最大一次考验。”

    公司的人冒雨上山,老百姓也来了。

    “老百姓也上山,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是‘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管理模式,园区由我们经营,地由农民分片承包,公司和农民同处一条共生共赢的利益链。”刘海涛说,“大家冒雨围山转,就是要进一步摸透太行山的脾气,为下一步开发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66岁的焦联兵是下峪村村民,他把家里的八亩多地流转给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然后在园区打工。“下雨时上山,为啥?因为土地是咱的命根子,担心暴雨毁田啊。”

    焦联兵介绍,1963年的洪灾,全村700亩地被冲毁300多亩,用了7年时间恢复;1996年的洪灾,全村900亩地被冲毁200多亩,用了1年时间恢复。“农民靠地吃饭,就怕老天砸饭碗。这一次没成灾,就因为地造得标准高、质量好,是自己给自己造地!”

    暴雨未成灾,让葫芦峪人喜笑颜开。“这场雨还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督促我们更加科学治山。”刘海涛说,葫芦峪这次的表现能得95分。

    那5分丢在哪里?“这次出现的几处小塌方,就是因为坡度没严格按要求做,以后执行标准必须更严。有些路段因为排水沟问题,导致雨水直冲路面,会影响路基、路面的强度与稳定性,减少寿命。”刘海涛说,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进一步完善,才能把丢掉的分拿回来。

    “科技‘耕山’,才能山清水秀。”望着漫山遍野硕果累累的核桃树,刘海涛笑了。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全省统一战线积极投入抗洪救灾工作

2016-08-07 09:10:43

捐款捐物、开展救援、帮助进行灾后重建……“7·19”洪涝灾害发生后,省委统战部积极贯彻落实省委要求,动员全省统一战线投身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得到各级统战部门、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积极响应。

魏县迅速贯彻落实全市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调度会精神

2016-08-03 11:25:15

7月30日晚,按照全市统一安排部署,魏县组织有关单位收听收看全市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视频调度会。

白衣天使筑起生命防线 邢台市五院抗洪救灾纪实

2016-08-03 10:02:50

“大爷,您这伤口有点深,我给您清创包扎。” “大娘,我先给您测测血压。”邢台市五院的医护人员忙碌而有序地为灾区群众问诊治疗。“7·19”暴雨洪灾发生后,邢台市五院始终坚守在抗洪救灾一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