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修路不怕累,齐心协力搬石头。
村民们将被埋的农用车拽出。
老人也不肯在家休息,和大家一起干。
70多岁的大爷,铲一铲水泥沙子倒入石缝中;60多岁的大妈,搬起一块石头放到挡墙上;孩子刚两周多的妇女,连烧两大锅绿豆汤送到工地;暑期返家的20多名大学生,自发组成青年突击队,装沙袋垒挡墙;包村干部连续10天盯守在重建现场……8月3日,在平山县寨北乡洪灾受损严重的两界峰村,到处都是父老乡亲一齐上阵、重建家园的场面。
受灾最重的村民张风亮,2013年建起的两层小楼被洪水夷为一片废墟,养猪场内的200多头大猪被洪水冲走,仅剩下70多头猪仔。“洪水冲毁了房屋,冲走了财产,但是冲不垮我们重建家园的信心,70多头猪仔就是我们家7口人生活的希望。”张风亮铿锵有力的话语,也是两界峰村1036名村民重建家园的誓言。
□文/记者 金爱民 孙会芳 图/首席记者 李青
十几名村民自发修复道路
十几名老乡,有人在搬石块,有人在铲水泥砂浆,有人在指挥挖掘机……每个人的脸都晒得黝黑发亮,沾满泥沙的上衣早已湿透,汗水从脸上滴下来顾不上擦一下。8月3日10时许,驶过207国道冲毁路段,在进入平山县寨北乡两界峰村岭根地自然庄的土路上,十几名村民在忙着修路。
记者在现场看到,郭苏河将进入村庄的一条约2米宽的土路冲毁,原先石块砌成的护坡不见了,路面也塌陷了几十平方米,十几名老乡正在这里忙着修复这条土路。77岁的翟现大爷瘦瘦的,仍和乡亲们一起搬石块,砌护坡。“我们这里是7月24日晚上被冲毁的,修通国道后,乡里帮着租来了挖掘机,我们大家就自发组织起来,赶紧修通这条到村里的路。”翟现大爷说,大家已经在这里干了三天了,这处冲毁路段预计今天就能基本修复,“大家出门就能多走几步平路了。”
“这里就是自己的家,冲毁了,不能等别人,自己能干多少就干多少。”于英书一边说,一边搬起一块石块,稳稳地放到护坡上。汗水和着泥水一起淌下。记者试着搬了一块,感觉有五六十斤。村支书张明法介绍说,于英书是一名老党员,上世纪80年代曾担任过村支书,65岁的他还患有心脏病,这次洪灾后,不顾病痛,仍然冲在一线,和年轻人一样,在现场一干就是3天。于英书66岁的老伴马京芝也在搬石块、砌护坡。她说自己前些年出过一次交通事故,身体也不太好,但是遭遇这么大洪灾,不能在家里看,必须出来干。
河沟一大块石块上,放着三碗绿豆汤,旁边是一口锅,里面还有多半锅。绿豆汤是江永霞煮的,这是第二锅。孩子刚刚2周岁的她告诉记者,村里男人们都在忙着干重活,这么热的天气,搬几块石头就汗流浃背了,“自己干不了重活,只好多煮几锅绿豆汤,送到工地上,保证大家喝水,别中暑了。”
家里受灾了必须回来救灾
在一处河堤修复现场,32岁的王海龙正在和几名年轻人一起,垒砌一段河道堤坝。7月24日晚上,郭苏河的这条支流冲垮堤坝后,冲毁了两界峰村东岸自然庄的多户民宅,洪灾过后必须重新垒砌堤坝,让雨水沿着原来的河道进入郭苏河。
挖掘机将河道里的石头清出来,堆到岸边,砌成2米多高的堤坝,王海龙和几名年轻人一起,有的搬石块,有的铲沙子,被洪水冲垮的堤坝基本成形。
“在外面少赚多少钱都不重要,家乡闹灾了,必须回来出把力。”王海龙有一辆大货车,在平山县城搞运输,每个月至少能赚六七千块钱,但是得知村里发了洪水后,第二天就赶了回来,和乡亲们一起生产自救。
“说不清哪天还会下雨,得尽快修好。”不善言辞的小伙子没说几句话,而是抓紧一切时间,多搬几块石头,多铲几下沙子,为的就是尽快修复堤坝。
洪水冲不毁生活的希望
11时许,在两层小楼冲毁的废墟一侧,铲除四周的泥沙后,一辆三轮车终于完整地露出来。“一二一、一二一……”四名老乡喊着号子,帮张风亮把三轮车从泥沙中“挖”了出来。“肯定不能用了,必须修一修。”张风亮心情沉痛地说。
旁边是张风亮3年前建起的二层小楼,当时花费了多年的积蓄20多万元,算是村内较好的房子,不过洪水过后早已成为一片废墟,钢筋、水泥柱子、楼顶、墙面乱堆在河道里,根本看不出房屋的样子。与二层小楼一起冲毁的,还有前面的一个养殖场,200多头大猪被洪水冲走,总损失数十万元。
冲毁的二层楼原址,肯定不能建房子了,张风亮一家7口人,只好和70多岁的父母一起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
给张风亮带来希望的是,70多头猪仔没有被洪水冲走,“家里的粮食和预存的饲料都冲走了,现在借了一些玉米和饲料,养着这些猪仔。养大了,就是一笔收入。”张风亮说,虽然房子冲毁了,养殖场冲毁了,但是重建家园的信心,永远不会被冲毁。
在从张风亮家返回的路上,71岁的张寿小大爷一个人正在清理一块园地,把潮湿的土壤规整得很平整,垄沟一道道。“种上萝卜,冬天就有菜吃上了。”看着大家,大爷笑呵呵地说。
暑期返家大学生组成突击队
在村旁207国道上,两侧用沙袋垒起了两道“堤坝”,几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有人撑开编织袋,有人用铁锹装沙子,有人把装好的沙袋垒起来。不一会儿,“堤坝”又延长了几米。
这群年轻人就是两界峰村暑期返家的大学生们,总共有20多人。突击队长、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张春江说,大家都是生在两界峰、长在两界峰,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大家,虽然大家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但是这次洪灾恰好发生在暑期,大家都放假在家,自己想着必须干点儿力所能及的活,为家乡重建献一份力。没想到,自己一号召,大家纷纷响应,沧州师范学院的张婷婷、山东农业大学的张丽娜、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张柯、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的张建……大家聚在一起,带着铁锹,垒起了“堤坝”。
记者看到,大家的手粗糙了,脸晒黑了,胳膊划破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停顿,紧张忙碌地撑袋、装沙、垒起,阻挡洪水的“堤坝”一米米向前延伸。
党员干部永远冲在最前面
在两界峰抢修重建道路的现场,包村干部牛静波正在和村干部一起,商量道路修复情况,连续十多天的日晒,让他的脸色和村民们一般模样,眼睛中满是血丝,下巴上起了几个火疙瘩。
到昨天,牛静波在两界峰村已经整整十天了,其间只搭车回过一次县城的家,换了一下衣服,当天就返回。他告诉记者,这里躲过7月19日的暴雨后,他心里始终紧绷着。7月24日晚上开始下起暴雨,自己组织村干部连夜转移了危险地段的全部群众,现在忙着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一刻都不能耽误。
寨北乡党委书记郭会涛介绍,全乡两界峰和会口两个村损失较重,洪灾后全乡干部群众充分发扬老区精神,不抱怨、不等不靠,积极投入到生产自救中来,“用自己的双手,尽快再造一个新家园。”
总有一种精神让您感动
两界峰村共有4个自然庄,下两界峰、岭根地、东岸、西岸,1000余口人。7月24日晚上的洪水,造成19户人家房屋损毁严重,12座进村桥梁11座被冲毁,仅剩一座勉强可以过车。记者在村里看到,虽然遭受了如此严重的洪灾,大家损失惨重,但是没有一个人因此流露出失望的表情,到处是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热火朝天的忙碌场面。
70多岁的大爷,不顾高龄也要搬上几块石头;带着孩子的妇女,煮好绿豆汤为大家做好服务;回家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突击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乡村干部盯守在重建现场……这次洪灾,让村民们的心更齐了,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尽快重建家园,过上好生活。
洪灾后重建,需要帮助,更需要自救。两界峰村的父老乡亲和乡村干部,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场面让我们感动;而在重建过程中展现出的自己动手、不等不靠的精神更是弥足珍贵,只要这个“堤坝”不毁,就永远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