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日报1月28日讯(记者杨永丽)李保国扎根山区30年,用科技和知识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让农民摘掉了穷帽子,是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1月27日至28日,中央和省级19家主流媒体记者来到临城县绿岭集团、内丘县岗底村、邢台县前南峪村,就李保国先进事迹进行集中采访。
此次来邢采访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以及河北日报、河北电台、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20多名记者。期间,他们通过座谈交流、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对李保国及家人、学生、农民等进行全方面采访,深入了解李保国先进事迹,挖掘背后的感人故事。
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话语、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事例,让在场记者深受感动和启迪。随着多角度采访的深入,李保国扎根基层、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事迹跃然眼前。人民日报社河北分社社长徐运平感慨地说,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30年,其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执着敬业的职业追求,艰苦奋斗的拼博精神可敬、可亲、可学。
李保国是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30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太行山区脱贫致富上,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太行山荒山绿化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被授予“邢台市荣誉市民”称号。他每年在山区农村“务农”超过200天,先后在太行山区推广先进科学技术36项,帮农民增收35亿元,带动10余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燕赵楷模、河北省特等劳模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关报道:
李保国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开发推广工作。30多年来,他每年扎根农村200天以上,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在太行山区示范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让许多山区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正是这份担当和责任,30多年来,李保国的足迹踏遍了河北省的山区,书写了一部秃岭披绿、荒山生金的传奇。今年57岁的他先后完成山区研究开发成果2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80余篇;示范推广了16项山地开发治理的标准化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达到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25.3亿元,纯收入18.5亿元。在河北太行山、燕山山区的农民眼里,“李保国老师”是“点石成金”的“科技财神”——他的理论和技术让前南峪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经他培育的富岗苹果曾卖过百元1个的“天价”,经他开发形成的栽培技术体系使得绿岭薄皮核桃享誉全国,直接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核桃产业带的兴起……
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当我们发现,岗底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当我们听说,正月到村里时,家家户户都争着请他到家里吃饭,实在推托不过,有时他一天得赴五六个老乡的家宴,说是吃饭,实则却是一次次个性化的农技辅导课……我们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想过以后再做点什么,过什么样的日子吗?”记者问。
“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李保国说。
他是情系百姓、技术扶贫的先进典型。全面建成小康,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让农民富起来。李保国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为农民送上用得上、真管用的技术,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财神”。为了让更多农民脱贫,他坚持把给农民服务、给农业企业服务作为公益事业来做,不求索取,只为事业,不惟金钱。有心人,天不负,他为之奋斗的事业获得巨大成功,同样也赢得乡亲们的尊敬,迎来大山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