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滦南县洼里村高淑珍和志愿者关爱残疾孩子纪实(上)

高淑珍在给残疾孩子脱衣服。邸青伟摄

    【燕赵人物2012】大爱无边善若水

    ——滦南县洼里村高淑珍和志愿者关爱残疾孩子纪实(上)

    □河北日报记者霍晓丽、钱宝琦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滦南县洼里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里。

    这个院落很宽敞,但走进屋内记者发现,每间屋子都很拥挤,一张张双层床、几个大火炕,上面都铺满了被褥。掀开一扇厚重的棉门帘,一间大屋子里,摆放着几十张单人课桌,板凳上坐着一个个肢体有残疾的孩子。见到陌生的人进来,他们用好奇而羞赧的目光打量着,一脸天真无邪。

    就在这座普通的农家院里,一个“妈妈”、一群志愿者、一帮残疾孩子,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14年间,先后有近百名残疾孩子在这个“家”里免费读书、免费吃住。

    这个“家”的“妈妈”叫高淑珍,一个55岁的农家妇女。从她微驼的背上,记者看到了岁月的痕迹。就是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农家妇女,用柔弱的双肩,为残疾孩子撑起生命的蓝天。

    深沉母爱催生“炕头课堂”

    说起这个“家”,高淑珍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纯粹是为哄我那可怜的儿子不哭。”面对记者,她毫不避讳当初的“私心”。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辗转全国各地数家大医院,家里欠下一屁股债,孩子最终还是落下了残疾。儿子的病痛、债务的累加,让高淑珍身心疲惫。然而,更让她痛楚的是儿子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上学。看着儿子渴望又失落的眼神,高淑珍失眠了。“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无奈之下,她只好拿话安慰儿子。

    不久,细心的高淑珍发现,附近村庄里也有一些因肢残而不能入学的儿童,他们对读书同样充满了渴望。“过去在农村,谁家有残疾孩子是被人歧视的,尤其是孩子自个儿,常常成为同龄孩子取笑的对象。我们家利国从小就习惯地把得病变形的手笼在袖管里,不让它露出来。”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初哄孩子的一句话,渐渐成为高淑珍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头——— 在家里开个课堂,教这些残疾孩子识字。“讲课,就得一章一章讲,我寻思着,有三四个孩子一起学,一讲不都会了嘛,还有个伴儿。”于是,高淑珍把附近村里患侏儒症的赵洪刚、脑瘫的张杰等几个残疾孩子领回了家,和儿子一同上课。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