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高秀珍 记者代晴)83岁的王玉平家住河间市景和镇小皮屯村。1982年,他因病从工作岗位回到村里时,村内村外主要干道全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晴天磕磕绊绊,雨天泥泞难行。于是,他开始默默地为村里义务整修这些道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干就是33年。
1 哪里不平垫哪里
“田间路要是难走了,人们就会绕路踩两边的庄稼地,遭殃的是地里的庄稼。”朴实的话语透露着王玉平老人修路的初衷。于是,他每次去地里干活,就捎带上修路的工具,走到哪儿修到哪儿,哪里不平就垫哪儿。
“以前这儿有一个深坑,反复垫了几十次才填平。当初垫这儿最费劲,往往刚垫好,随后就被拖拉机轧坏,只好再垫,连续垫了三年才垫平!你看现在这路多好走、多平坦!”王玉平指着一条田间小路欣慰地说。
30多年来,村子的每一条道路都装在王玉平老人的心里,哪条路他垫了多少次,哪一个坑最难填,哪一个路口拐弯处最容易被车辆轧坏,他如数家珍。
小皮屯村北面是一个三岔路口,是村民出行、孩子上学走得最多的路段。王玉平说:“这个路口当年下雨冲出了很深的一个坑,学生们上学很不安全。我每天都来这里修,路修好了,大家走着舒坦,我心里高兴!”
2 有病有伤不停息
前两年,王玉平老人的右腿意外受伤,在医院换了股骨头。回到家,他不顾自己还在恢复期,就一瘸一拐地推着车子,带着小板凳、小铁锨来到路上,一会儿跪着,一会儿坐着,忍着病痛坚持用铲子修路。
去年,王玉平老人的左腿膝盖又因意外受伤做了手术。年过八旬,老人家的两条腿都有伤了,加上他年轻时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现在身体弯得几近直角,不拄拐棍走不了路,心脏也时常犯病,但仍然放不下修路这事儿。
有一次,他见紧靠村边的一段路特别低洼,而自己又没有气力去填那么多的土,修了多次也没修平。他得知靠路边有一户人家正翻修房子,就央求干活儿的师傅把废砖瓦填到路坑里,并承诺不会让人家白干。师傅们答应了,事后,他高兴地给人家买了三斤油条。
为了修路,王玉平给过别人钱,也给别人买过东西。对此,有人不理解地说他“神经不正常”。“以前还解释,后来想明白了,不一定非要让所有人都理解,把路修好了就行了!”老人家笑着说。
3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王玉平老人不仅修路,他的善行处处可见:人们乱扔在田间地头的农药瓶子,他只要看见了,就会挖个坑儿埋掉;看到塑料袋子,他也顺手捡回家。他说,农药瓶子会让人中毒,塑料袋子丢在地里污染环境。
王玉平老人说,他的父亲王立堂在世时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一生修桥补路,备受乡亲们爱戴。现在,他自己虽然也老了,可是还经常看望村里比他更年老的人,有时给几十元现金,有时给买几斤鸡蛋……
现在,王玉平的儿女们也很自然地向他学习:儿子经常为街坊邻里出义工,嫁在本村的二女儿也跟他一样去垫路,在北京工作的大女儿主动为村里修路捐款。村里一位老人来家里串门儿,正在外屋做饭的儿媳听到这位老人说生活上有难处,眼睛需要做手术,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儿,掏出100元钱就塞在这位老人手里……
王玉平义务修路33年,他默默奉献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村里人。村子西口有一个很深的坑,一位马姓村民用拖拉机拉了几车土垫好了。
“道路平整顺畅,村民进出才安全!再活二十年我还修路!”83岁的王玉平打算一直把路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