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良
遥想当年,“布谷”文学副刊创刊后的岁月,我曾是洋溢着活力的青春之树。在我从青年到老年的漫长岁月中,对我这株青春之树进行修剪和培育灌溉的人,就是《河北日报》“布谷”一代又一代的责任编辑们。我先是称他们为老师,后来随着年龄的变化又称他们为老伙计、老哥们儿,感情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先是从不熟悉,说话讲分寸、有掂量,到后来的交心交肝,无话不谈。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交上来的稿件,历届责编都最关心稿件质量,是否可以近期“见报”,也关心你这位作者的整体提高,态度亲切又温馨可人,使你感到和你说话的是兄长,是亲哥们儿。走近了“布谷”,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不用事先准备,也不用一边说话一边挑着词儿和对方谈话。当年,像我这样的“业余作者”受到责编们如此厚待的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大家都愿意与“布谷”交往。
我是在“布谷”的培养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文艺一代。从一个“业余作者”到后来成为专职文艺工作者乃至获得高级职称;从认为文学创作是个人爱好,到以后懂得写作是党的事业,是为人民而写;再到写出一点东西,如长篇小说《康熙皇帝》、散文《热河冷艳》等(有的还获了奖),都是与《河北日报》“布谷”文学副刊编辑们的着力培育分不开的,没有《河北日报》,没有“布谷”,就没有我后来的一切。
一个人应该懂得感恩。人活到八十岁不能把这根本忘掉。我感恩《河北日报》“布谷”文学副刊,是“布谷”教我明白,帮助我树立了文学创作的初心是为人民,一旦树立这个初心就要坚定不移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