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正文

【布谷名家 声声关情】“布谷”声中一甲子

2017-01-06 10:14: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布谷名家 声声关情】“布谷”声中一甲子

【布谷名家 声声关情】“布谷”声中一甲子

李国文先生题词:耕耘布谷,谱写人生。

□李国文

旧时中国人,习惯“干支”记年。六十年,一甲子,说明人们度过的一段相当漫长的岁月。

“布谷”——《河北日报》的文学副刊,迎来了她创刊60年的大日子,于是,我想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句古老的祝贺之词,为她走过来的艰难创业之路,为她长期坚持的文艺方针,为她发表了那么多的佳作,为她所培养的大批文学人才,为她所形成的面向群众的办刊风格,表示衷心祝贺。可想而知,文学副刊同仁们,在这一甲子中,付出多少努力,下过多少心血,才迎来今天这样的辉煌。有了这样一个夯实的基础,加之日积月累的经验,她将开始她的下一个“甲子年”之时,正如儿歌所云:“布谷布谷,麦粒成熟。”接下来必然是一个大地回春,丰收在望,更加灿烂的未来。

“布谷”,是属于春天的鸟,那么,“布谷”文学副刊,也是很具有春天气息的文化读物。我读“布谷”久矣,但为“布谷”专心创作,却是近两年的事。

上个世纪,我曾经在太行山深处,锻炼于工程队,从事开山修路工作。露天作业的我们,只要看到穿着绿衣服的乡邮员,爬着山路上来,便有机会读到《河北日报》,当然,也就有机会欣赏到“布谷”。因为文学副刊“布谷”,也就想起自然界,随时都可以听到,但从来没见过其踪影,却总是带来春天的布谷鸟。

在煤油灯下,逐一拜读“布谷”上的精彩文章,也是相当大的精神享受。深山老林,崎岖路径,劳动之余,捧一张报纸,知世间万事,品半页副刊,得文学滋润,于子规夜啼声中入梦,也是不亦乐乎的事情了。

如今,居住在城市之中,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布谷的啼叫了,然而,在我记忆中,每到布谷啼鸣绿意浓之时,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大好时节便开始了。先是大地返青,后是芳菲满园。这时候,房前屋后,村头巷尾,河边水旁,远山近林,便进入处处布谷啼,一片催耕声的春忙之中。

古人对布谷鸟评价很高,认为它是“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吉祥鸟。有一年,我到京郊的平谷,千山壁立,怪石嶙峋,乡亲们告诉我,翻过山去,就是河北,就在那一天,就在那一刻,我听到了布谷的咕咕啼声,于是,我想起山中岁月,想起灯火如豆的夜晚阅读报刊的愉悦。也许,这就是我与“布谷”的缘分了。

中国古人的干支纪年,还是很有道理的,六十年,一分为三,正好符合生命发展的三个周期,前二十年为“成长期”,中间二十年为“成年期”,后二十年为“成熟期”。人如此,物亦如是。我想,刊物,包括报纸的副刊,也是应当如此的。

年过甲子的“布谷”,正当大有可为之际。副刊虽“副”,她起到的作用并不“副”。我曾经这样比喻过,住在北京城的四合院,要看这户人家是否“家和人旺”,是否殷实富足,是否治家有方,是否合力同心,全看这户人家天井里的那或大或小的花坛,是否姹紫嫣红,是否青枝绿叶,是否生机勃勃,是否井然有序。如果说,整张报纸就是那座四合院的话,那么,报纸的副刊,就是那天井中的花坛。水池之中,游鱼可数,旁有盆栽,花开正盛,上有遮阴藤萝,下有曲径通幽。一看,便要对这户四合院人家,肃然起敬了。所以,文学副刊办得好,为报纸增光添彩。报纸办得好,文学副刊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如果了解一点现代文学渊源的人,一定会记住新文学开山之作《阿Q正传》,就是先在1921年12月的北平《晨报副镌》上刊发的。主持副刊的孙伏园先生,读出作品中轻松背后的严肃,笑谈之后的深思,因此给这部不朽之作辟出专门版面。后来,中国人记住了这份报纸,更记住了这份叫做《晨报副镌》的副刊。总而言之,一份报纸的文学副刊,能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这样巨大的脚印,实在是文学副刊的光荣。

我相信,《河北日报》“布谷”文学副刊的明天,肯定会更精彩。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