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先生题词:作家摇篮
□谈歌
屈指算来,我与《河北日报》“布谷”文学副刊,交往近40年了。
当年,文学一时热潮汹涌,我也追风赶浪开始动笔“练习”文学写作。却由此与“布谷”结缘。
我当时在地质部门工作。1978年春节后,写了一篇小说《拜年》,1000多字。自认为写得还行,寄哪儿呢?思前想后,寄到了《河北日报》“布谷”文学副刊。小说情节很简单,写同志之间遇到了工作上的矛盾,通过拜年互相谅解的小故事。稿子很快发出来了。一位署名韩晓春的编辑写来一封信,字迹遒劲有力,内容简洁明快,鼓励我继续写作。
后来,又给韩老师寄过两篇短篇小说,记得大都是两三千字。其中,有一篇题目是《总工程师和卖大碗茶的儿子》,后被北京电视台拍成了电视短剧。因为这篇小说有了点儿小影响,我被推荐到了河北省文联举办的“创作学习班”。
至今想来,仍是件憾事——学习班我没能坚持到底,刚刚学了两个多月,单位竟打长途电话通知我立即回去报到——我工作变动,被调到地质普查队当队长。走之前,特地去拜望了韩晓春老师。
韩老师很平易近人。我们交谈了许多,而今大都记不住了,只记得她嘱咐我要多写。
4年之后,我到河北师范大学深造了两年。期间,想到韩老师“多写”的嘱咐,还是自己给自己鼓劲写了几篇小说,其中一篇在“布谷”上发表。毕业时,去报社见到韩老师,她仍鼓励我多写,多多写……
“多写!”韩老师几次鼓励我的这句话,多年之后,我才算有了深切的体会。这应该是成为一个作家基本的要求吧。
198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看到“布谷”上发出了征文启事。这时,我正在一个行业报当记者,想起了韩老师让我写熟悉的“地质生活”,便写了一篇《头上是天空》。令人高兴的是,这篇文章得了“一等奖”。现在回忆,真是很感动。
又是几年过去,再到河北日报拜访时,才知道韩老师调走了,一时怅然若失。之后给她写过一封信,她很快回了信,主题仍是鼓励我多写。
这笔流水账一路写下来,只是为了一个话题:摇篮。
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事情的发生发展,总要有一个摇篮启蒙与培养。我的写作成长,有一个重要的文学摇篮——《河北日报》“布谷”文学副刊。
人生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东西,不能被时间冲刷。于我而言,比如“布谷”。
遥想当年,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现在却已满头积雪。果然岁月了无痕。于此,借庆贺《河北日报》“布谷”文学副刊创刊60周年之际,情谊满满写罢这篇文章,遥祝韩晓春老师平安、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