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我们对于校园里的粉丝经济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放松警惕,要有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全国1211位大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4%的受访者会掏钱支持自己的偶像;在追星的花销上,59%的受访者表示年均花销为零,500元以下的占32%。(12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说到“粉丝经济”,其实就是通过营销来放大人们的“情绪资本”,使之主观映像里更关注和追捧“名人”,进而转化成消费,产生实际的盈利。而将其置于大学校园之中,通常人们的潜意识里大多认为,大学生容易被感染和煽动,大学生粉丝会多一份疯狂,甚至是盲目。
再加上大学生没有收入,疯狂与盲目的状态会刺激一些学生进行过度消费,金钱的透支就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实质的现实伤害。就此而言,这些情况的存在或许会使大学校园“粉丝经济”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留下一些现实隐忧。
调查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现实隐忧。34%的受访者会掏钱支持自己的偶像,其实就大学生群体而言,这个比例里已经很高了。而59%的受访者表示年均花销为零,500元以下的占32%的,那就意味着500以上的占9%。不要小视这9%,其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为追星过度消费进而给自身带来实质伤害的现实比例。
具体而言,一部分大学生追星过头,迷失了初心,更多的是追求一些与明星相关的“物质”,甚至沉迷于过度消费中,无法自拔,金钱的过度透支就成为现实。再加上大多数学生不敢向家长和老师求助,透支就可能演化成“裸贷”等突破底线的事情。这样的伤害不容小觑,应当重视起来。
此外,一些大学生追星的对象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不太好的价值观,比如一些艺人明星丑闻频出,甚至触碰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学生应该学会明辨是非,不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所以说,我们对于校园里的粉丝经济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放松警惕,要有切实可行的现实防范措施。要关注其可能存在的隐患,避免其变异,成为侵蚀我们大学生的“洪水猛兽”。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价值观的引导,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要及时了解情况,多跟学生进行交流,避免学生误入歧途。此外应鼓励大学生多多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