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平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
燕赵都市报邯郸记者 乔宾娟
从1997年在涉县129师纪念馆内创作抗战雕塑开始,邯郸李文平老师在雕塑路上,跋涉的脚步几乎没有停歇:武安市城市标志雕塑《双马》、邯郸市火车站广场雕塑《和氏璧》、邱县县标《三秋开泰》、临漳西门豹公园浮雕圆雕作品……据粗略统计,近二十年来,他的标志性雕塑作品已多达20座,期间还发明了多项国家专利产品。日前,当记者采访到这个让人称奇的雕塑家时,他却淡然地表示,“思维是我产生创造力的源泉,这些成绩得益于自己对思维能力的学习与研究。”
曾任8年绘画教师
1962年出生的李文平是河南人。1978年来到峰峰矿区,接了爷爷的班,下了一年的矿井。“画画是我从小就有的爱好,可是在上小学、中学时,父亲并不支持我画画。上班后,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到邯郸,专门学画画……”很快,李文平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公认,在上班后第二年,他被聘任到峰峰矿务局的学校当美术老师。在学校当老师的日子十分快乐,李文平一方面认真教学孕育桃李,一方面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创作和学习绘画上。1988年,李文平带着自己的油画作品来到广州,参加一个全国交流会,在会上与邯郸市文联的相关负责人相逢相识。之后不久,李文平被正式聘请到邯郸市文联书画院。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李文平特别感谢自己遇到的“贵人”。曾任邯郸市美协主席的郑今东是李文平的老师。“1993年,在得知我对雕塑有浓厚兴趣后,郑老师一直鼓励并支持我。从雕塑创意再到选材、施工,到1997年创作第一个雕塑开始,我已经默默地学习了三年多的时间”,李文平回忆。
让每一尊雕塑都有创意
城市雕塑一般是全国招标,招标时先会看投标方的创意方案,是否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之后才会细谈工程造价。“一般情况下,是谁的创意谁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原创者的思想”,李文平告诉记者,每一座城市雕塑的树立都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细致的系统工程,也是城市多年的标志性建筑,容不得半点儿马虎。他为此也是多方学习与实践,并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还发明了铝合金浮雕、锻铝浮雕和贴金属雕塑的制作工艺等。
如今矗立在邯郸市火车站广场上的主雕塑《和氏璧》也是李文平的代表作之一。他说,和氏璧是具有邯郸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而车站广场是展现邯郸文化、魅力城市的符号和窗口,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是和氏璧文化的延续。
思维应用研究的独行者
二十年来,李文平的雕塑作品在各地四处开花。尤其是在邯郸,几乎每一个县(市)、区内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李文平表示,从多年教学到从事雕塑设计、制作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学习很多的书面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具有很强的创作能力。有创造能力的人,必须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李文平透露,“其实这些年来,我更专注的是对思维的研究。在雕塑过程中也是这样,是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我的创造力”。
“目前在我国很少有教人如何创作、如何思维的书和教材,这也是我一直想努力改变的现实”,李文平告诉记者,“我不喝酒不打牌,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查资料,研究思维方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