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半辈子的社会科学,却差点没能阻止老父亲陷入投资理财的陷阱。”11月22日,作为哲学与管理专业的一名教授,万先生想借他父亲的经历提醒市民,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老年人理财更需谨慎。
万先生的父亲老万住在海港区道南某小区。11月初,他在自家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门外收到一张传单,上面介绍了北京一家投资管理公司的投资产品,年收益率达13%。发传单的人自称是公司的业务人员,简单了解了一下,老万便按对方要求留下了自己的电话。
很快,老万就接到这家投资公司打来的电话,对方称投不投资没关系,他们组织市民作为考察团去公司的北京总部大楼参观、考察,吃喝费用、路费全包。那天一早,老万乘坐大巴车从秦皇岛出发了,车上有20多位老人,不过他都不认识。汽车最终停在北京北二环附近的一座大厦前,大厦楼顶赫然写着这家公司的名称,工作人员带他们来到大楼里,并有几名负责人接待。随后,对方详细介绍了他们作为一家成长中的金融公司的发展和规划。其间,对方谈到公司的电商业务,表示这栋楼有他们的产业园,而像这样的产业园他们还有5家。
与老万一样,同去参观的老人都对这家公司的实力感到震撼。这家公司的一名经理说,大家投资的钱会由最高级别的总经理打理,他们这些工作人员谁也碰不到钱,即使是骗局,钱也到不了他们的腰包。而且一旦有了什么问题,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大楼还在,大家根本不用担心拿不回钱。
当天下午,老万返回秦皇岛的家中。“5万元起投,要不试试?”他跟儿子万先生商量,万先生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这么高的利息太不靠谱,千万别信。”
万先生说,经过他和家人反复劝阻,父亲才没有进行这笔投资。让他想不明白的是,这种专门针对老人的考察和讲座为什么越来越多,而且花样不断翻新,让他们应付不过来也反应不过来。
老万思来想去,也有一些后怕。这种理财产品背后的确隐藏着一些风险,收益那么高,可什么项目能挣那么多钱?万一大楼是租的,那些人卷钱跑了又找谁拿回本金?他庆幸自己听了子女的话。
11月22日,记者就老年人理财的问题咨询了中国银行滨海城支行的理财经理李俊荣,她说,13%的回报率太高,想想哪个行业的中小投资者能获得如此高的收益?高收益对应的必然是高风险,而老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偏弱,更不适合走高风险的理财路线。大多数老人应追求资金的安全与稳定,选择有资质、正规的银行或理财公司进行投资。对于网络投资,老年人更应谨慎对待。此外,只要是投资,就会有风险,大家在投资前,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弄清理财产品与风险等级,与投资各方共担风险的意识也必不可少。(本报记者 孟令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