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勇士雕塑。
□杨少衡
站在易县古老的土地上,我感觉到山水间还传响着壮士的歌声,隐隐约约,不绝于耳。壮士的山水犹在,壮士的精神长存,既是资源,又是动力,伴随着此间人们以自己的奋斗与气概创造的属于这个时代,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
一
陌生的是易县的园林山水,似曾相识的是这里的人,尤其是这里的壮士们。或许壮士才是此地的灵魂与标志。
驻足易县,意外发觉自己似曾来过。
那次的行程相当漫长,我从所居的南国城市飞到石家庄,飞机晚点一个多小时,让主人久等,心中颇不安。坐上车后没有片刻停留,上高速直奔保定。路上主人问起此前是否来过这一带,不禁更觉惭愧。对燕赵大地仰慕已久,知道她的广阔与丰饶,为她文化积淀的深厚心驰神往,但是以往步履局促,只在近三十年前到过承德,后来还曾匆匆一往北戴河,而后来来去去,无数次路经河北大地,却一直无缘一访,因此格外显得孤陋寡闻。对于易县,脑子里信息存储量并不多,只知道,她属于保定市,居北京之西南。
到了易县,主人安排我们住西陵镇。所谓“西陵”即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与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同为清朝的皇家墓地。有四位清代皇帝葬于西陵,包括雍正、嘉庆、道光以及主持戊戌变法失败的光绪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死后亦从八宝山迁葬此地,陪伴他的先祖。清西陵可谓名满天下,我虽偏居南国,却也早闻其名,只是并不知道它在易县,直到走进了这座冀地古城。
我渐渐有了巨大兴趣。易县以何机缘被选为皇陵?主人称,历史上多因易县风水独特。那么易县的风水有何独到之处?其间当然有多种说法。深入了解一下不禁吃惊,原来这里许多事情于我其实久已熟知。除了一座著名的清西陵,这里还有一座著名的狼牙山,为古易州十景和古保定八景之一,抗战期间这里出了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后称五勇士),早在小学课本里就读过,至今犹记心头。这里的水更是大名鼎鼎,那就是易水,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这里出了一名壮士荆轲。他有一首被称为《易水歌》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歌在中国何其有名,古今剑客谁人不晓,古今文人更是个个知道。歌中的易水就在易县。
因此感觉顿时改变,易县不再陌生,似乎早已相识。陌生的是易县的园林山水,似曾相识的是这里的人,尤其是这里的壮士们。或许壮士才是此地的灵魂与标志。长眠于此的帝王们,或许不仅仅是看中此间风水,除了考察山水,他们也应该考察过人文历史,相伴诚义之士,或将有助于他们安眠于地下?
风景秀丽的狼牙山。
二
荆轲当是冀地古之壮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年代虽远,英雄气概依旧那么动人心魄,让人感觉精神之力量确实能够穿透时空,比之人物本身、故事细节更传之久远。
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荆轲当是冀地古之壮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当年燕太子丹为挽救燕国命运,求助于荆轲,请他想办法劫持秦王,或趁势刺杀他,荆轲慨然允诺。这场史称“荆轲刺秦”的行动展开之前,有两个人便以生命为之铺垫。这两人一为田光,一为樊於期。
田光是燕国隐士,以智谋深邃且勇敢沉着为人称道。燕太子丹的老师鞠武把田光推荐给太子丹,帮助两人结交。田光拜会太子丹时,称自己已经老了,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推荐他的一位好友可以承担这个使命,该好友就是荆轲。太子丹希望通过田光与荆轲结交,并交代说,所谈的是国家大事,希望不要泄露。而后田光去见荆轲,请荆轲前往宫中拜访太子丹,荆轲应允。田光说,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要荆轲告诉太子丹他已经死了,不会泄露机密,而后就刎颈自杀,成为“荆轲刺秦”行动的第一个牺牲者。
樊於期本为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当时鞠武曾规劝太子丹,建议赶紧把樊送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燕国的借口。太子丹没有听从,说樊将军穷途末路,投奔于他,他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所同情的朋友。而后秦国灭掉赵国,兵锋直指燕国,荆轲准备展开刺杀行动时提出,他到秦国去,如果没有让秦王相信的东西,那就无法接近秦王。怎么才能让秦王相信呢?荆轲提及樊於期,秦王悬赏金千斤、邑万户来购买樊的脑袋,如果能拿樊的脑袋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接见他,这样他才能有机会报效燕太子丹。太子丹不忍心这样做。荆轲便私下去会见樊於期,说秦国杀尽樊的父母、家族,刺杀秦王既可替樊报仇雪恨,又可使燕国免遭强秦欺凌,但是需要樊的首级,问他是否愿意?樊於期慨然应允,自刎身亡。太子丹听到消息,赶来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却已没法挽回。
那一天,荆轲从燕下都出发前往秦国,时燕下都位于今易县,傍着易水河。燕太子丹等人着白衣白帽为荆轲送行,大家于易水之畔话别,荆轲怀着必死之心,在高渐离的击筑声中慨然高歌。他的歌苍凉凄婉又慷慨激昂,让送行的人一会儿流泪哭泣,一会儿怒目圆睁。荆轲就这样走了,始终头也不回。他告别友人踏上险途,高唱着《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据史书记载,荆轲到秦之后,计划得以实施,可惜功败垂成。最终荆轲被秦王拔剑刺伤倒地,侍卫们蜂拥上前把他杀死。
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大发雷霆,秦军攻打燕国,燕太子丹被杀,数年后燕国灭亡。在燕国灭亡后,又有一位壮士因失败的刺秦行动而失去生命,他就是当年荆轲的伴奏者高渐离。秦始皇惜其所长,熏瞎了他的眼睛,但他借进宫击筑之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因此被杀,成为刺秦故事里的又一位壮士。
在我的感觉里,除了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外,至少还有田光、樊於期、高渐离等人与他相伴。两千多年之后,他们的《易水歌》依旧还是那般震撼人心,特别是在它的旧日高歌之地。我在易县邂逅它,就特别想去看看易水,感受其萧萧劲风中的无边寒意,因此不断打听。荆轲在易水的哪个河段咏唱?古时的易水该是浩荡苍茫,足以让荆轲寄怀悲壮的吧?主人告诉我,易水有南易水、北易水与中易水等支流,历两千年之久,特别是近代气候变化及人类开发,荆轲时代的易水景象已经难觅,一些河段平日干涸,只在雨水季节有水,成了季节性河流。这种景象并不奇怪,在我生活的南国水乡也存在着江河截流成为库群的状况。自然与人世的沧桑变迁,让我们难以在壮士荆轲当年高歌之地怀古,想来心里还是有一丝遗憾。主人知道我们的遗憾,特意安排去参观如今的易水一大景致,以偿我们之愿。那是易水湖,一座修建于易县山岭间,集易水上游各支流而形成的一个水库。有资料载,该水库建于1958年,蓄水达3.96亿立方米,为易县广阔土地提供灌溉、排洪之利,如今该湖亦开发旅游,成为当地一大景观。乘舟穿行在这座巨大的人工湖泊,风起四周山岭,水波荡漾,似乎让我们又回到了荆轲的易水河边。
那时候忽有所感。我记起不久前曾读过《史记》记载“专诸刺吴王”的故事,该故事也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位名叫专诸的侠客受吴国公子光之请,刺吴王僚。相传专诸会做鱼,公子光宴请吴王僚,让专诸做大鱼,藏名剑鱼肠剑于鱼肚,待吴王僚吃鱼时从鱼肚中拔剑击刺,吴王身上三层甲被穿透,一命呜呼,但专诸也被吴王的卫士砍死。作为当年一位著名侠客,专诸的故事与荆轲的故事同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两位侠客同样重义轻生,同样“士为知己者死”,一诺千金,但对后世的影响却大不相同。相比专诸刺杀成功而言,荆轲陪了自己的性命和田光、樊於期等人的性命,反让秦王暴怒,加速了燕国以及太子丹的灭亡。如果仅以成败论,荆轲何尝是英雄?但是后世却偏偏更多地记住并感动于荆轲的精神,为何?这或许是因为悲剧更加动人吧,也可能因为司马迁给予荆轲更多的笔墨。而我宁愿相信是因为易水畔“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慷慨还要悲歌,英雄气概尽显,山水也因之壮丽生色。
时至今日,人们却还记着《易水歌》,它的悲壮慷慨。它传唱的荆轲的英雄气概依旧那么动人心魄,让人感觉精神之力量确实能够穿透时空,比之人物本身、故事细节更传之久远。
易水河畔。
三
壮士荆轲离去两千多年之后,慷慨悲壮的《易水歌》再次在易县唱起,与当年的荆轲遥相呼应。只是此次不在易水河畔,而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唱响于红色的狼牙山上,为了那抗日的五位壮士。
据资料记载,荆轲刺秦发生于公元前227年,其后《易水歌》千年传唱。到了公元1941年,也就是壮士荆轲离去两千多年之后,慷慨悲壮的《易水歌》再次在易县唱起,与当年的荆轲遥相呼应。只是此次不在易水河畔,而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唱响于红色的狼牙山上,为了那抗日的五位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所在部队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老一团,该团前身即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团,长征时期,这个英雄团17名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名扬红军历史。抗战期间该团战功卓著,1939年于著名的黄土岭战役击毙号称“名将之花”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1941年9月25日,日寇大队人马陆空配合围攻狼牙山。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奉命率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四同志,与日寇对敌于棋盘陀险峰之上,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五勇士以一抵百,坦然不惧,击退敌人多次冲锋,阵地屹立,寇兵难越,最后弹药尽绝,他们将枪摔坏,相随跃身崖下。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殉难,葛振林、宋学义两人被山腰林木接住,得以生还。其后晋察冀军区迅速决定修建“狼牙山三烈士塔”,边区军民肩挑背扛,运送水、石灰、砖头到高耸入云的棋盘陀,建起了这座烈士纪念碑。军旅作家魏巍奉聂荣臻司令员之命撰写碑文,他如此描绘:“崖高万丈,五身飘坠,壮志激发,就此成仁。西风为此悲鸣,流泉为之溅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呜呼!三壮士已战死矣,而生者犹继续为人民战斗。望狼牙山巍巍高峰,谁不为之赞叹,而我军对民族之忠贞,坚信我民族之不可战胜也!”三烈士及两位生还战友被誉为五壮士(或五勇士)。他们的事迹如碑文所述,与当年易水河畔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壮士遥相呼应。狼牙山因五壮士增色,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山。
主人安排我们拜访这座名山。狼牙山战场早已旧貌换新颜,成为易县的一处旅游胜地,集自然风光景区与红色旅游地为一身。我们沿宽阔的公路直到山脚,搭缆车上到山腰,高高的山巅,远远可见一塔耸立,那便是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主人告诉我们,当年那座“三烈士塔”在1943年9月被日寇炸毁,如今这座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是后来于1958年重建的,比之前更加宏伟壮观。
我在狼牙山意外发现,除了人们熟知的五壮士跳崖故事和纪念碑,这里还有一首歌,叫《五壮士之歌》。该歌中有两句是:“五大勇士真勇敢,钢做的心铁做的胆”。它的作者也是军旅作家魏巍。当年魏巍写了《五壮士之歌》的歌词后,作曲家罗浪为之谱曲。这首歌后来被晋察冀军区印成单行本下发连队,迅速在军民中广泛传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秋云盖住狼山头,秋风吹着狼山腰,多年石头也流泪,勇士人格齐天高。”这首歌融入了《易水歌》的悲壮,让人深切体会到易水狼山相融,古今呼应,壮士一脉相传,慷慨精神仍在延续。
当地主人告诉我,抗战期间易县英雄众多,如五壮士般杀敌牺牲的事迹层出不穷。狼牙山五壮士最为人们所知,既因为事迹感人,也因为传播广泛。当年战斗硝烟初散,魏巍下连队采访,为五壮士事迹写了社论、通讯,分别发表于边区及八路军总部的报刊。他们的事迹受到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一分区杨成武司令员的高度重视。壮士跳崖的次月,军区即召开大会追悼跳崖中牺牲的三位烈士,决定为他们建碑,该碑既可追思缅怀烈士,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让人民景仰,也让敌人恐惧。
这么多年过去,易水河和狼牙山早已物是人非。驻足易县,除了怀旧,更感觉崭新气息扑面而来。匆匆访问之际,恰逢当地迎接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无论是清西陵、易水湖,还是狼牙山,所到之处无不热气腾腾。秋日的易县郁郁葱葱,满目青翠,令我这样的南国过客也感觉清新。生活工作于此间的燕赵人士之大气豪爽则格外令人难忘。清西陵的守护者热情且专业,显示出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珍重与自豪。易水湖上,游客如织。我们短暂到访的太行水镇,其开发力度和丰富内容都令人称奇,到处能看到建设者的忙碌身影。一位领着我们穿行在太行水镇的女孩一边遍数家珍,一边指挥下属年轻员工干劲十足筹备事务,对小镇与自己的未来满怀信心,我们听来也深受鼓舞。
站在易县古老的土地上,我感觉到山水间还传响着壮士的歌声,隐隐约约,不绝于耳。壮士的山水犹在,壮士的精神长存,既是资源,又是动力,伴随着此间人们以自己的奋斗与气概创造的属于这个时代,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