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加工柿子。
燕赵都市报驻邢台记者 邢云/文
通讯员 马健/图
霜降过了柿子红。眼下,邢台西部山区的柿子已然熟透,成串的柿子压弯了树枝,如一盏盏红灯笼挂在树梢。这样的美景,对游客而言,可谓美不胜收;然而,对柿农而言,却是愁上眉梢。因价格过低,很多柿子被弃采扔掉。
和不少太行山区类似,邢台县北小庄乡和内丘县獐么乡一带生长着很多柿子树,一到秋天一树金黄,霜降时节,由黄变红,如今饱满红润,满是浓浓的甜蜜。
记者注意到,熟透了的柿果引得山外游客陶醉其中,他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欢喜,一边感慨,一边不停按动快门拍照留念,记录丰收的时刻。可是,很多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树上,直到烂得掉了一地都无人采摘,实在可惜。
在北小庄乡,有村民表示,他们在电视上看到了陕西富平农民靠加工柿子致富的新闻,想去学习。在内丘县獐么乡,偶遇三位农村青年,他们自掏腰包收购柿子,组织全村闲散劳动力加工柿子。
收购加工柿子的多是零零散散,不成规模,很多柿子任凭烂掉。为什么村民不愿意采收柿子呢?据了解,市场收购价格低、行情差是一个主要因素,“质量上乘的柿子才两三毛钱一斤,还不如扔掉哩。”同时,柿果深加工链条不够完善也是一个因素。
柿子的采摘期较短,一般在霜降前就应全部采摘完毕。立冬后柿子就会熟透变软,很难再采摘了。采访中,有果农说,如果雇人摘柿子,两个人每天能采摘柿子1000斤左右,需要人工费至少得二三百元,而1000斤品相不好的柿子,可能还卖不到300元,导致不少柿子弃采。
此外,或因人们的饮食习惯,市场上柿子的需求不振,很多人认为柿子不适宜多吃,也造成柿子的销量没有太大增加。
据了解,在太行山区,凡有人家的地方,村里村外周边大都栽有柿子、核桃、板栗等果树,卖山果是村民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柿果滞销现象近年来频频出现,业内人士认为,提高品质、创立品牌,对柿子进行深加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转型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