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萍(左二)在果园里进行技术指导。
“你当自己是农民,农民当你是亲人。”郭素萍这样教导她的学生。
郭素萍很注意培养科技扶贫的接班人。
燕赵都市报记者 贡宪云 杨冰 张永利
“您走了,谁教我们治山整地,谁带我们更新果树品种,谁帮我们增收致富?”今年4月,“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突然离世,父老乡亲们在深感痛惜的同时,也陷入了对未来的忧虑。
如今,半年多过去了,乡亲们对李保国教授的怀念依旧,但那份忧虑已然全无,“有郭老师跟团队呢!”
“让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是对他最大的告慰。”乡亲们口中的“郭老师”就是郭素萍,是李保国的爱人、同学兼同事。半年多来,她带着李保国教授留下的20多人的科研团队,沿着李保国教授的足迹与前进方向,在燕赵大地的沟沟坎坎里继续播撒着科技的“火种”,践行着“太行新愚公”的精神。
保国的未竟事业,等着我们完成
11月5日11时,内丘县岗底村,浓浓雾气中,我们见到了郭素萍:高高瘦瘦,裹着一身深色翻领羽绒大衣,虽然脸上带笑,眉宇间却有遮掩不住的倦容。
“先吃药吧。”跟郭素萍保持日常联络的岗底村党支部书记杨沣军凑上去,心疼地说,“让您悠着点儿,别太拼,就是不听。”他知道,2日滦县,3日石家庄,4日邢台,郭素萍这几天一直在赶路。她血糖高、血压高,失眠严重,这对乡亲们而言早已不是秘密。
“事情不等人啊。摘完苹果,村里的3000多亩果树马上就得进行冬季管理。滦县一位客户想买一些村里试种的苹果大树苗,多次催促我,他下午就到了。”郭素萍说。
下午2时,滦县客户武铁友如约而至。他过去是包工程的,如今是滦县鸡冠山生态产业园区负责人。“今年3月,李老师为我们项目做了规划,借鉴葫芦峪模式,把10000多亩山地改造成梯田,种上果树,惠及4个村2000多户村民。可是项目还没实施,李老师就走了。”武铁友说,他试着打电话给郭素萍,她二话没说,立即带着团队来到工地,按照李保国教授的思路进行整地、修路、打井、修水窖,先后去了六次。几天前,郭素萍在他那儿指导技术时,提到岗底村新近栽培了一批苹果大树苗,他想购买一些,就过来了。
村民杨双奎的苹果园,一棵棵一米来高的大树苗,纤细树干上已抽出柔嫩的青色枝条。武铁友看过后,很满意,开始跟村民商谈交易价格。
“如果保国还在,看到这些该多开心啊。”郭素萍感慨地说,试验栽培苹果大树苗是李保国生前的一个心愿。普通苹果树苗,一年栽植,三年结果,五年丰产,投资见效慢,农民顾虑多。李保国一直有栽培“一年栽植,二年结果,三年丰产”大树苗的构想。郭素萍多次跟团队研究种植技术,几番摸索,如今,第一批苹果大树苗在杨双奎的果园里试验成功。
“保国走得太匆忙了。”郭素萍说,生前最后几年,李保国致力于把太行山开发的成熟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在滦平,李保国帮助规划了以“小国光”为主的6个精品苹果园,共计1900亩;在江苏徐州睢宁魏集镇,帮助规划了60多亩的核桃种植项目……在郭素萍及团队的倾力帮助下,这些项目的技术服务没有一个出现“断档”。如今,滦平6个苹果园全部完成苗木定植,成活率在85%以上,睢宁魏集镇决定在全镇推广种植2000亩核桃。
从太行深处到燕山脚下,李保国教授离开的半年多来,郭素萍拖着病躯,行走在乡亲们需要的每一个地方,在保定老家只待了不到20天。
有人问郭素萍,你这样做图啥回报?郭素萍笑了,“看到亲手种下的树苗慢慢抽枝长芽,看到光秃秃的山岗披上绿装,看到贫苦老农绽开幸福笑脸,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还有比这更好的回报吗?”
你当自己是农民,农民当你是亲人
采访郭素萍,“老家”跟“家”在她的口中不停变换,前者指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后者指大山里的一个个产学研基地。
到岗底,郭素萍确实“回家”了。村里有一个民宅,是她日常生活的住所,地方不大,陈设简单,但整洁干净。郭素萍热情地邀请记者:“这次到我家吃饭吧,我给你做最拿手的大锅菜。”村技术员安建军说,郭老师的大锅菜可是“一绝”,乡亲们每次有幸品尝都赞不绝口。不过,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无缘品尝郭素萍的大锅菜,深以为憾。
郭素萍走在路上,乡亲们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她走进果园,果农围过来问这问那。她在村里餐馆吃饭、买东西,老板不肯收钱。这时,郭素萍总是笑着把钱递上,“不差钱”。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我们体会到他们之间水乳交融般的深情。
“你当自己是农民,农民当你是亲人。”郭素萍说。
30多年前,郭素萍跟随李保国扎根太行山治山治水时,就坚定了这个理念,披星戴月,任劳任怨。现在李保国教授走了,她就带领团队继续奔波于各地,备尝艰辛,无怨无悔。
这几个月,郭素萍经常带学生下乡培训。有一次,他们正在农村讲课,有个妇女抱着婴儿过来听,突然婴儿哭闹,场面乱了。怎么这样啊?有些学生适应不了。“乡亲们带不带小孩来听课,我们都应该欢迎。农村讲课跟大学不同,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你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融入他们的内心,他们才能接纳你。碰到这种情形,我就让乡亲们先休息下,再讲课。”郭素萍总是这样教导她的学生。
滦平是个林果大县,可是多年来受林果“腐败病”影响,全县没几个人敢大规模栽植苹果树。“腐败病可防也可治。”在李保国和郭素萍的技术“接力”下,难题攻克,滦平的苹果产业曙光再现。有位果农听说这事,也想种苹果,找到郭素萍。郭素萍立即找来当地林业局技术人员,帮他们建果园。她还给这位果农留下电话,“有问题找我。”
“无论事大事小,只要是对农民有利的事,有求必应。郭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滦平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刘玉华说。
安建军还提起一件事。苹果园最怕涝,水排不出去果树就会死亡。今年“7�19”洪灾发生后第二天,雨势减小,郭素萍就心急火燎地赶到了岗底,查看果园情况。没想到雨突然越下越大,道路毁损,手机信号中断。郭素萍就跟乡亲们一起在“孤岛”守了果园很多天。庆幸的是,由李保国教授设计的排水设施在洪水中发挥了作用,果园没有成灾。“有生命危险时依旧跟我们守在一起,这不是亲人是什么?”
科技扶贫,更多的人已经上路
李保国科研团队是围绕一项项科研课题而聚集起来的,队员主要包括河北农大教授及学生,目前有20多人。
在李保国骨灰安葬当天下午,这个团队重新进行了业务分工,郭素萍负责苹果,齐国辉教授负责核桃,马长明教授负责森林培育,张建光教授负责病虫害治理,确保及时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从技术上比,保国跟我是一个天、一个地。但随保国奔波30多年,我自己也掌握了一些技术,即便遇到不懂问题,也可以请教其他专家。”郭素萍谦虚地说。
李保国走了,但是他的团队永远不会走。郭素萍说,这个团队现在由她带领,等她干不动了,就由齐国辉带领……一代一代,这个团队永远延续。
“目前,河北大部分山区还很贫困,科技是带给农民致富希望的‘火种’。但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定,力量也有限,科技扶贫,需要培育更多的接力者。”郭素萍说,几个月来,她一次次带着学生奔波各地,尽心培训指导,让更多学生成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李迎超是李保国带的研究生,如今已成长为南和县全国最大的红树莓组培室的技术骨干。“当初跟着李老师,现在跟着郭老师,他们在工作、生活方面深深影响了我们。”李迎超说,现在的他与红树莓“长相伴”,几个月才回一次家,立志做一个李保国式的科技工作者。
令郭素萍欣慰的是,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部门的倡议下,更多的李保国式的团队出现了。河北农大在全省最先成立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组建分队26支、小队122支,对接帮扶全省105个贫困村,涵盖88项帮扶项目。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类似队伍。
在内丘、在临城、在南和、在滦县……郭素萍看到,一批批面容青涩的年轻人,结伴走进莽莽大山,与农民为伍,与果树为伴,她仿佛看到30多年前她跟李保国初入太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