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天梯”传奇

2016-11-06 08:29:2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常方圆
涉县旱作梯田是我国北方建设规模最大及修造工艺最精的旱作梯田系统,核心区位于王金庄片区,石堰长度近万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总面积达21万亩。

    图① 当地百姓正在修复被洪水冲毁的石堰。在今年的“7·19”特大洪水灾害中,王金庄部分梯田受损。

    图② 雨后,山路难行,70岁的王合旦老人背上捡来修田的石头,牵驴下山。

    图③ 王金庄新民居和房后的梯田。    

    图④ 犹如“天梯”一般的王金庄梯田。

    10月29日,涉县,大雾。

    离开县城,汽车开往太行山深处,我们要去一个有着万亩梯田的地方——王金庄。浓浓的雨雾为梯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我们对它多了几分期许。

    涉县旱作梯田是我国北方建设规模最大及修造工艺最精的旱作梯田系统,核心区位于王金庄片区,石堰长度近万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总面积达21万亩。

    到王金庄时已值当午,太阳出来了,雾渐渐散去,梯田也越发清晰起来。眼前漫山遍野的梯田层层叠叠,犹如“天梯”,从山脚缓缓“爬”上了山顶。

    “梯田的石堰是一块一块垒起来的,土是用手从石头缝里一点一点抠出来的。”回忆起修田的岁月,70岁的村民王合旦感慨万分,“修田苦啊!”当年他的朋友王刘柱在修田时被石头砸到手指,便忍痛当场自行截断,简单处理后就继续干活去了……

    几百年来,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太多愚公移山、修梯造田的故事,也正是一代代山里人的坚韧品质,才缔造出了“天梯”奇迹。

    独特的环境造就了王金庄人特有的性格、生活方式及文化韵味。土地来之不易,王金庄人惜土如金,他们干完农活后总要用镰刀把鞋底的土刮干净,放回田里;这里十年九旱,王金庄人修水窖收集雨水,视水如油;石头无处不在,王金庄人把石头用到了极致,石街石道、石房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井石窖……

    山中慢慢踱走的毛驴是这里一景。村里4000多口人,1000多头驴,几乎家家养驴。日子久了,人和驴有了感情。驴通人性,种地不用牵,记得住主人的田地。驴是家里一员,数九那天,驴要休息,还能吃一碗面条,“数九为驴庆生”的习俗延续百年不变。

    若说王金庄是一部史书,那么梯田就是书脊和封面。村庄、人、石头、驴等元素让这部书有了灵动而深刻的内涵,为从古到今的梯田注入持续不断的生命养分。

    时至今日,王金庄梯田系统依然在保持运转。涉县农牧局副局长贺献林说,依靠藏粮于地的农耕技术、存粮于仓的仓储技术、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这个系统在资源极度贫困的山区才能够延续700多年,形成了一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涉县已制定了旱作梯田系统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传统旱作梯田农业系统的文化传承以及与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时代在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大山,到外面去打工。可29岁的王虎林是个逆行者。他在天津上完大学后回到了家乡,在网上经营了一家名为“微米”的微店,王金庄的小米、花椒、核桃等农产品就这样走出大山,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当得知家乡要申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消息时,王虎林很激动。他相信,有了这块金字招牌,家乡的发展会更快,更多年轻人也会来到这里,在古老的“天梯”上开创新天地。

    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赵威 摄影报道

 

    图⑤ 在一处清代建成的石头房子里,年逾九旬的老人和驴各居一室,和谐共处。

 

    图⑥ 王虎林正在处理网络订单。古老的梯田有了“互联网+”的元素。

 

    图⑦ 夜色中,一群孩子的嬉闹玩耍打破了古村的宁静。为古朴的石板街添了色彩,冰冷的石壁有了温度。

相关新闻

邯郸涉县梯田申遗!厉害了word大河北 !

2016-10-26 15:11:01

河北省涉县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第二长城”。目前,涉县梯田正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涉县梯田:始于元代的“世界奇迹”(组图)

2016-10-26 14:36:22

涉县旱作梯田总面积达21万亩,早在1990年就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第二长城”。

这么美!百余专家建言涉县梯田申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

2016-10-21 21:56:40

近日,第三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涉县举行。110多位专家、学者、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为推进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出谋划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