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言
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全国电视电话会议,9月30日央行下发了《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6〕261号)。旨在严苛立法,打击日益猖獗的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
自去年10月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专项行动以来,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高发势头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持续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损害社会诚信和社会秩序,已成为当前影响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公害。
纵观这些年,电信诈骗式样繁多,尤其从2009年以来,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作案者冒充电信部门、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使用任意显号软件等技术,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涉嫌经济犯罪,需要没收受害人所有银行存款进行恐吓威胁,或者是中大奖需要缴税,或者孩子或家人受伤住院,或快递需要证件和银行卡号签收等等为借口。但是这些诈骗手段如果稍加认真判断,其实并不难以识别,无论何种借口,其目的最终只有一个,就是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但是依旧有很多人上当。
说到底,电信诈骗的核心,在于“支付”。骗子诈骗,并不是为了骗到你的信息,而是通过验证你的信息,再通过支付环节把钱骗走。而此次央行新规的核心要义,也在于加强支付环节的安全性。
因此,这个通知的出台,制订了ATM向他人转账时间延长到24小时、减少非活跃的银行账户、限制第三方支付账户转账次数等重要的举措,从根上为消费者筑起一道“支付”防线。当然,其中关于ATM向他人转账延长到24小时到账,而且可以向发卡行申请撤销转账的规定,被不少网友吐槽“不方便”。但这一措施是特定阶段、特殊情况下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也为下一步适时调整相关政策进行一些测试。
金融安全应该始终成为社会最重要的安全防范领域,银行在金融安全方面比起第三方支付要严谨得多。譬如,强化安全验证方式,向他人大额转账应当采用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等安全可靠的支付指令验证方式,同时进行大额交易提醒。这些都是在第三方支付中被忽略的安全防范措施,被年轻人视为“累赘”。
笔者认为,严格支付结算管理已经势在必行。当然不管措施多严,打击力度多大,毕竟都属于一种防范措施,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识,不要被不法之徒得逞,多掌握点支付的防范措施,保护好自己的“皮夹子”“钱袋子”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