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个中国传唱的梆子声腔该向哪里去

2016-10-10 21:46: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高薇
今天上午,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专家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来自全国的十余位专家汇聚一堂,为梆子声腔的传承与发展把脉。

    河北新闻网10月10日讯(记者常方圆)梆子声腔的传承面临哪些难题?梆子声腔的发展该向什么方向去?今天上午,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专家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来自全国的十余位专家汇聚一堂,为梆子声腔的传承与发展把脉。与会专家们既有宏阔的理论视野,又有真切的现实关照,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

    大半个中国都有梆子声腔

    梆子声腔明末清初开始发展,清中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声腔剧种,至今已成为一个大家族。

    文化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张刚表示,目前全国涉及到梆子腔的戏种共有29种,这一数字虽然在中国戏曲300余剧种中并不算多,但梆子声腔涉及的省(区、市)有16个,在中国戏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从大巴山以北到黄河流域,大半个中国都有梆子声腔的足迹。

    在专家们的讨论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多次被谈到。大家纷纷感慨,梆子声腔发展如沐春风,正值大好时机。

    “梆子声腔发展要敬畏传统。”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原副巡视员、中国京剧基金会原秘书长陈迎宪同样十分看重戏曲的传承。她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发展之路是走不好的。”

    “新四化”带来梆子同质化

    梆子声腔流布地域广、剧种差异大,但张刚却指出,目前同质化已成为梆子声腔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

    “包括不同的梆子腔剧种间的同质化,也包括梆子腔剧种和其他剧种间的同质化。”张刚发言时,许多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认同。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教授王绍军更是将这种同质化总结为“表演形式京昆化、服装样式粤剧化、舞台美术话剧化、音乐配器交响化”的“新四化”。

    张刚认为,之所以会产生同质化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各剧种挖掘不够,梆子声腔向前发展,要在音乐创作、表演风格、导演风格等多方面,对各剧种的传统进行深入挖掘。

    “声腔本身的美学特点传承非常重要。”河北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孙德民表示,梆子声腔得以发展至今,是因其与流布地区文化融合形成了本身的个性特点,因此梆子声腔要发展,就要凸显其个性。

      不应只做“博物馆艺术”

    “梆子还有很大的深度发展空间。”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原剧目工作室主任、一级编剧刘兴会认为,梆子声腔发展的方向不应是被当做“博物馆艺术”束之高阁,而应成为大众日常消费的对象。

    “观众在变,梆子的艺术形式、剧目内容也要变。”刘兴会解释,比如,梆子要改变唱法,原来演员们是对着野台子唱,谁嗓门大,观众就欢迎谁;现在进了剧场,有了音响设备,演员再像原来一样扯着嗓子喊,观众会捂耳朵。如果不变,梆子声腔会残酷地被当代审美情趣淘汰。“地方戏应具备顺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否则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传统戏曲未来发展要重视观众。”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路应昆认为,戏曲发展要面对市场,戏曲创作要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创作者不应该只为了评奖而创作,创作出观众愿意看、喜欢看的好戏,梆子声腔才有发展的活力。”

    一要有人,二要有戏

    “梆子声腔要发展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要有人,二要有戏。”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教授周育德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同类型的剧团任务不一样。稀有剧种的小剧团,首要任务就是抢救传统剧目,但一定要有重新研究、整理的过程。而实力强大的剧团应带头出好戏并进行推广。”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院刘文峰的观点与周育德相似,他认为,梆子声腔必须要有新的剧目、新的发展。“我们国家由以农耕经济为主,跨入了工业化、信息化时代,这对传统戏剧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历史发展中,一定会有新的戏剧形式出现代替旧的戏剧形式,梆子声腔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大剧种、大院团要自觉肩负起发展的责任。”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百年梆子遇上三岁孩提 河北梆子戏曲走进裕华区二幼

2016-10-10 18:38:25

10月10日,在全国梆子声腔剧目展演期间,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二级演员孙香月受邀来到石家庄市裕华区第二幼儿园,为200余名幼儿园孩子带来精彩的家乡大戏“河北梆子秀”。

厚植“传承”沃土,留住梆子乡愁

2016-10-10 10:22:47

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只是一个开端、一个引子,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戏曲的关注和热爱,让梆子声腔愈加饱满,传统戏曲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