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渤海新区普工刘玉栋:盐工会魔法 铁笔能生花

2016-09-30 11:16: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聂书雪
刘玉栋的烙画作品在当地很有名气,多年来,在中捷友谊农场对外推介会暨驻华大使交往年会中,一直备受外国友人推崇。

沧州渤海新区普工刘玉栋:盐工会魔法 铁笔能生花

雪景图。

通讯员高箐 燕赵都市报驻沧州记者 李家伟 文/图

曾经是一名盐工,但那双劳动的大手却又具备着艺术的“魔力”:一张宣纸,一支“铁笔”,却能妙笔生花,经过那一烫一烙,铁画银钩三两下,奔腾的八骏马、惟妙惟肖的人物画像、气韵生动的山水等便跃然纸上了。这就是“烙画”,也称“火针刺绣”,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绘画方式。这些精巧而别致的画作,出自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晶山盐业公司的普通工人刘玉栋之手。他的烙画作品在当地很有名气,多年来,在中捷友谊农场对外推介会暨驻华大使交往年会中,一直备受外国友人推崇。

结缘烙画,十年时光潜心钻研

刘玉栋今年45岁,目前是中捷晶山盐业公司文化站的一名员工。办公室,不仅是他办公的地方,也是他的“艺术创作工作室”。工作之余,刘玉栋便待在屋子里潜心研究烙画。

与烙画结缘,应从刘玉栋小时候说起。从小,刘玉栋看见家里的长辈在木头上“烫”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觉得既新奇又好玩。耳濡目染中,他对烙画无师自通。2006年起,刘玉栋开始真正接触既熟悉又陌生的烙画,一画就是十年。

那时,刘玉栋还是公司的一名盐工,烙画是他的一个爱好,业余时间他都用来搞创作:午饭后,别人午休,他就一个人在办公室作画;晚上回到家,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次日凌晨一两点才睡。他说:“烙画让我上瘾,只要一开始制作烙画,就根本停不下来。”每完成一幅烙画作品,他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起初,刘玉栋是在木头、葫芦上用烧火钳子烙画,“我是模仿着长辈们的手法,一点点琢磨着来。”

随着烙画技术的提高,刘玉栋的绘画工具也从烧火钳子升级成了电烙铁,木板、葫芦也变成了棉布、铜版纸、宣纸、绢。烙画材料变得越来越薄,绘画难度也是越来越高。“我就想着多挑战一下,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被难住。”凭着这股钻牛角尖儿般的研究劲头,刘玉栋的烙画技艺愈发娴熟。

一次,在刘玉栋烙画时,好奇的小儿子不小心被电烙铁烫了手,这让他很是心疼。“我觉得电烙铁太不安全了,大人总会有照看不周的时候,我得研究一个安全的烙画笔。”刘玉栋说。

有了这个想法,刘玉栋便找人帮忙一起研究分析。经过几次试验,终于制作出了烙画笔。这支自制的烙画笔也成了他多年来的好伙伴,从2008年起,陪伴着他走过了这些年。用这支烙画笔,刘玉栋绘制出了许多烙画作品:人物鸟兽、名山秀水、鱼虫花卉……一幅幅令人称赞。

“铁笔”生花,“烫”出写意画卷

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体态生动,造型优美,或气宇轩昂,或富贵丰腴,或威武刚健,或轻盈纤柔,或庄重典雅,或顾盼沉思……这就是刘玉栋烙烫的《八十七神仙卷》,花费了他近一年的时间,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

“我觉得这幅画从头到尾都是经典,完成它是一个大工程。”刘玉栋说,他一直很喜欢《八十七神仙卷》这幅画,一直想将这幅画烙在宣纸上,但一直未敢尝试。直到前年春节期间,他在反复观摩这幅画后,最终决心创作《八十七神仙卷》烙画。

“越是大的作品,越怕烙的过程中出差错,一旦烙错了,整幅画就毁了。”刘玉栋说,烙画是个细活儿,必须是零差错。烙画讲究电烙铁的温度和运笔手法:温度过高,手法过重,都会使画作千疮百孔;温度过低又烙不出痕迹。有的地方线条密集,刘玉栋瞪着眼睛聚精会神,不敢有半点松懈。

烙画,枯燥又艰辛,刘玉栋却很享受这个过程:历时4个月烙成《清明上河图》,又是近4个月烙成《百鹤图》,至于《龙池竞渡图》,竟然用了8个月的时间。十年间,每一幅作品都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他说:“当画卷在自己的笔下一点点地呈现,那兴奋劲儿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每当一幅画作完成,他都会自豪地仔细观看,轻轻抚摸,就像怜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硕果累累,盼望烙画传承下去

如今,走进刘玉栋的办公室,小小房间里挂满了烙画,就如同走进了烙画世界。有的是宣纸作品,有的是葫芦烙画,每一件作品都非常生动。

刘玉栋说,他创作了上百件烙画作品,很多都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了。有的不满意的作品,都被他烧掉了。“烧的时候很心疼,毕竟花费了不少心血。”刘玉栋说,“但只有这样,才能激励自己精益求精、力争完美。”

曾经的一名普通盐工,凭着对烙画的无限痴迷与热爱,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这些年来,刘玉栋的烙画《清明上河图》获得首届中国北方旅游文化精品博览会金奖;《千字文》获得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展银奖;《毛泽东诗词》在京津冀民间艺术联展中获得银奖。2014年,他还受到河北省以及沧州市文联及民协的表彰。

面对这些成就,刘玉栋丝毫不敢懈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的烙画技艺还需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接触烙画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多,内心的担忧也就越多。刘玉栋说:“烙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技艺,但现在知道烙画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够进行烙画的人更少,我要努力将它传承下去,不能让它成为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

从2012年起,刘玉栋就开始教授有兴趣的孩子们学习烙画,“我的要求比较严格,一开始就学习在宣纸上烙画,起点高,技艺才能学得更扎实。”

严师出高徒。在刘玉栋的严格要求下,几个孩子从“零基础”开始,逐渐学会熟练运用烙画笔进行创作了。每次看着小弟子们专心地进行烙画创作,刘玉栋总是很欣慰,“我没想过有一天他们会成为烙画大师,只是希望这门技艺不要失传,希望他们以后也可以教会更多的人……”

相关新闻

【河北故事】师恩:“五分钱”电影激活公益人生

2016-09-23 13:55:19

虽然容士彦年龄越来越大,但助学的脚步却没有放缓。他说,现在岁数大了,做公益更得争分夺秒,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因贫困失学的孩子越来越少。

河北故事:张家口程德庆,一个人的观测站

2016-09-19 14:01:42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程德庆初中毕业了,在外晃荡了几年后,接替了在这里值守的父亲。在此之前,他也来这找过父亲,但他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来这里上班,没想过自己的青春会全部融入这个观测站。

河北第七批对口援疆接力天山脚下的“河北故事”

2016-09-17 08:44:00

穿行于城乡间,一座座以“河北”冠名的学校、小区、产业园引人注目;餐桌上,有引种自河北的山药、红薯;在张家口市援疆干部的名片上,天山与大境门的图案被设计为一体;在秦皇岛援疆前方指挥部,北戴河鸽子窝景区的巨幅画面让人备感亲切……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兵团第二师采访,随处可见的河北元素,让我们感到千山万水并不遥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