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获得感 提升幸福感
我省文明城市创建聚焦民生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叶娟娟)文明,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发展更协调。今年以来,我省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切实将其作为促进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迈出了扎实步伐,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了重要支撑。
回应发展新要求和群众新期盼,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4月19日,我省召开全省文明城市创建推进会议,部署开展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文明县城、文明社区创建。此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分别作出批示,对创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发展的新要求和群众的新期盼,着眼消除与京津发展落差、补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短板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
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近年来,我省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城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与京津相比,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城市建设管理,特别是创新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海绵城市等建设水平还不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还不强。
面对历史上重大机遇最为集中、各种优势和潜力最能得到有效释放,同时也是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最为紧要和关键的时期,我省决心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和北京携手张家口承办冬奥会等重大机遇,乘势推进文明城市创建。通过不懈奋斗,努力把每一座城市都建设成为有共同理想追求、有浓厚道德氛围、有文明社会秩序、有更高环境品位的新型城市,以此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聚动力、添活力!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意见》,明确了总体思路、创建内容、重点举措和组织保障。强调要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新关切、新期盼,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重在建设、常态创建,坚决防止形式主义,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各地纷纷结合实际,把创建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全省11个设区市、45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和105个建制县,均制定了具体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创建工作迅速扎实推进。
坚持问题导向,打造宜居环境
炎炎夏日里,唐山市南湖公园满眼青翠,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这处由采沉区嬗变而来、“化腐朽为神奇”的场所,是唐山世园会的核心举办地。唐山市把以提供绿量为主的南湖公园,打造成了独具魅力的“城市会客厅”和旅游休闲目的地,创造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发展史上新的成功范例。同时,也以我省唯一的靓丽、繁华、宜居、和谐的全国文明城市,告慰了四十年前的地震罹难同胞。
文明城市创建的每项具体任务,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各地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净”“不畅”“不绿”“不美”等突出问题,加大创建提升力度,努力打造宜居环境,让市民看着舒心、住着顺心。
一座城市的街道,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干净?在任丘市街头,市民经常看到城管局工作人员拿着一个特殊的小刷子,在1平方米的路面上收取浮尘。每平方米浮尘重量不超过5克,地面垃圾滞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该市实行“以克论净”,将城市环境管理推向了精细、精致。枣强县积极引导招租类、家政类等小广告在规定场所的信息平台上张贴,同时对非法小广告“即现即清、一日处治”,消除了人人反感的“城市牛皮癣”。
“下雨就涝,涝就成灾”,是不少城市居民的隐忧。为了不再“雨后看海、车如船行”,迁安市正在努力建设“海绵城市”。该市试点区域规划面积达21.5平方公里。试点建成后,下雨时将雨水渗滞、蓄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将不再是梦想。
回应群众关切,各地在创建中纷纷加大了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开展了改造城中村、清理垃圾和残垣断壁、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城市小广告等工作。目前,已清除积存垃圾点2.5万多处,清理生活垃圾495万多吨。今年1-7月,全省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为120天,比去年同期增加20天。
“你看,河水清澈,河两岸林木郁郁葱葱,拍出来的画面多美。”近日,再一次来到凤河岸边拍照的廊坊开发区堤上营村摄影爱好者张涛禁不住赞叹。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文明城市创建中,我省各地注意传承历史文化,留住城市记忆。日前,以京张铁路为主题的张家口南口铁路游园一期工程完工。这是该市首个结合原有遗留铁轨进行设计施工的铁路主题游园,既保留了京张铁路的原有风貌,又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现代主题,为共享办冬奥增添了文化内涵。
细处着眼实处发力,提供更多便民诚信服务
自今年4月27日起,细心的邯郸市民发现,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上新添了直饮水设备。在附近散步的市民张先生说:“有了直饮水,我们就不用担心户外口渴的问题了,我要为这个城市设施点赞!”
群众便捷的一小步,就是城市文明的一大步。今年,邯郸市分期分批在主城区公共场所和人流密集区域建设50处公益直饮水点。近年来,还新增环保公交车2470部,新建停车场1179个、新增车位2.2万余个。陆续投放近6000辆公益自行车,实现自行车网点与公交站点的衔接,日均骑行者过万人,打通了群众公共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正缘于此,我省各地的创建工作坚持与百姓生活深度融合,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入手,从实处推进,通过建设标准化菜市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等措施,为群众提供更多便民服务。
城市更“智慧”,生活更多彩。8月7日,石家庄市主城区公共场所正式开启免费WiFi服务。今后,在省会二环以内免费WiFi覆盖的公交站点、公园广场、办事大厅、交通枢纽、商业街区等场所,智能手机用户只要搜索i-shijiazhuang,输入手机号进行验证即可免费上网。在各市城区和县城公共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这是我省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
市场更诚信,消费更安心。秦皇岛市建立了“信用秦皇岛”网络平台,构建了由市文明委牵头,多部门联动的“红黑榜”发布制度,实现部门互联互通、媒体定期发布、网络实时可查询。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该市正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打造诚信酒店、诚信市场、诚信商家,让游人切实享受到文明、感受到温暖。
“窗口”更亲民,办事更顺心。我省各地加强机关作风整顿、加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并依托社区活动中心建设综合性便民服务场所,把服务窗口移到基层。通过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窗口单位服务质量提升。
伴随着一项项便民利民举措的实施,居民群众更多地体会到了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实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画好理想信念“同心圆”
5月30日上午,“我的中国梦”——河北省首届乡村学校少年宫书画展在沧州美术馆开幕。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展示了孩子心中的美丽世界、斑斓梦想。
这是我省在广大未成年人中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场景。省文明办等单位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组织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了这次书画比赛活动,以此在未成年人中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旋律,童心共筑中国梦。
文明城市之美,美在环境,更美在人的心灵。有共同理想追求和浓厚道德氛围的社会,永远是人们的向往。为此,我省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凝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强大动力。
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各地把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建全过程,深化拓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河北好人”评选宣传,持续推进道德讲堂、善行功德榜、农村功德录建设。同时,以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大力加强善美家风建设,社会道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7月29日,中央文明办在承德举行“中国好人”上榜名单发布暨“身边好人”与道德模范现场交流活动,进一步肯定了我省道德建设成效。
车窗抛物是人们反映强烈的不文明现象。邢台市以“互联网+”理念,探索形成“视频抓拍+依法处罚+有奖举报”的常态治理机制,使这一顽疾得到遏制。围绕旅游出行、公共秩序、移风易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群众关切,我省各地启动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进一步维护了公序良俗。
党员干部带好头,广大群众有劲头。今年,我省从省级机关做起,开展了创建文明大院活动。同时,组织共产党员志愿者走上街头、深入社区、走进农户,广泛开展文明引导、扶贫济困、邻里守望、阳光助残,以及关爱环境、绿化山川等志愿服务活动。
8月3日,军民共建的发祥地保定市召开军地共创文明城市广播电视大会,开启了文明共建的新征程。伴随着一系列创建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部门、单位和居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文明城市创建,各地政务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生活环境等不断好转。
危难时刻,考验文明。“7·19”特大洪水灾害发生后,我省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迅速行动,踊跃捐款捐物,积极投身抗洪抢险。23万名志愿者在邢台、石家庄、邯郸等地灾区开展“三清”、心理抚慰和灾后重建,涌现出成百上千的“身边好人”、抗灾勇士;各地群众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展现出人性光芒、人间大爱,展现了我省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德,进一步彰显了道德的力量。
百姓得实惠,城市上水平。创建文明城市,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