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进一步弘扬唐山抗震精神,铭记历史、鼓舞当代、激励后人,日前,省委宣传部、唐山市委联合组织开展了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共收到社会各界各类征文606篇,评出优秀作品150篇。本报今日刊发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一座城 一座丰碑
□屠森
我的家乡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曾在1976年遭遇灾难的城市,也是一座凤凰涅槃的城市。英勇不屈的家乡人民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在满目疮痍的震后废墟上重建家园。因此,唐山又被称为凤凰城。
相信来过唐山的人,定会亲临位于市中心的纪念碑广场,目光被抗震纪念碑所吸引。这座雄伟的纪念碑,记录着地震时催人泪下的场景,雕刻着重建家园时的豪迈壮景。这座高33米的纪念碑,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唐山唯一的标志性建筑。
1986年,地震过去10年之时,我在这座百废待兴的城市中降生,我的家就坐落在纪念碑旁的震后第一批居民楼里。
幼年的我对纪念碑的意义很模糊,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曾遭遇的灾难也并无太多意识。只是偶尔从老人们的回忆中听说几句,但从大人们奋发的干劲和充满阳光的脸上已看不到昨日的忧伤。
那年月的纪念碑是唐山市数得着的高大建筑,周围一片荒凉,进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水泥灰,狭窄的新华道上几分钟才过一辆汽车,路边的行人更是千篇一律,着一身“灰黑蓝”,骑着“大二八”,仿佛湛蓝的天空和绿色的植被是它所有的装饰。
1996年,地震过去20年了,我读小学四年级,也是从这一年起,我对纪念碑有了新的认识。“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当年,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在各单位院校学习传唱。当时我就读的长青小学,每日清晨会安排师生到操场集合,统一学唱这首歌。广播里也是每日定时播放好几遍,一时间这首歌传遍了唐山的大街小巷,也传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从那以后,放学路过纪念碑时我常驻足于碑身四周的花岗岩浮雕前,抚摸着它凸起的雕纹,我浮想联翩,这承受地震灾难的老奶奶会不会就是我的亲人呢?这抗震救灾的解放军,重建家园的壮汉,还有那英勇救人的小伙子,他们又是谁呢?
那年的抗震纪念日,纪念碑被鲜花簇拥。重新翻修的抗震纪念馆已对外开放,吸引了不少人前去参观。高大雄伟的纪念碑此时不再显得那么孤单,就在它的西侧,一座崭新的凤凰大厦屹立于建设路旁,正在施工的世博大厦和新华大酒店也已初具规模。随着高楼大厦的陆续建设,新华道与建设路也拓宽了,大街上人流不息,车流不断,大家驾着自己的车子奔向四面八方,车轮碾轧过的这条路仿佛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小康之路。路两侧的电线杆像一个个坚毅的士兵,守卫着城市的安宁。到了夜晚路灯一同亮起,为城市的夜晚构筑了一横一纵的金色长龙。唐山这片热土仿佛一夜之间被唤醒,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
2006年,地震过去30年了,我读大学二年级。在外求学的我每年返乡不过四次,每一次经过纪念碑广场时,我都要驻足凝望,只有看到了纪念碑,才感觉自己到了家,心才能踏实。
那年的抗震纪念日,纪念碑广场依旧是鲜花的海洋。只不过,它不再如昔日般雄伟壮观,在它的两侧,数座高楼拔地而起,新型的商场、超市已抢了它的风头,吸引着人们纷纷从这里经过。宽阔的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来往行人络绎不绝,人们追逐幸福的脚步在这里匆匆而过。家乡人在这里缅怀故去的亲人,更感慨30年的变迁。
2016年,地震过去40年了,我也已到而立之年。这期间,我家从不足60平方米的震后危旧房搬入了宽敞明亮、布局合理的新居。拆迁不仅改变了每个家庭的住房条件,更使一座城市的容貌有了大改观。看啊,纪念碑东侧的万达广场,西侧的新世界广场,世博广场,新华贸广场各有特色,高层住宅、高档写字楼、豪华酒店鳞次栉比,富有时代气息的商业综合体更是引领着时尚,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实力。
今天的纪念碑依然稳坐那里,静观高档轿车和新能源公交车来来往往,各色行人来去匆匆。依旧任孩童在他身边玩耍,静听人们在他耳畔谈笑风生,回忆悠长。他像是一位经历风雨的老人,在荏苒的时光中,注视着一座座高楼一砖一瓦地成长,看着大地发生悄无声息的变化。它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沿革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