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日报讯(记者刘杰 通讯员庞其贞)在青县曹寺乡张广王现代农业园区,路边农田里矗立着一个个白色的“庞然大物”。走近一看,原来是连栋蔬菜大棚。从远处望去,大棚简直是缩小版的“水立方”,因为里面种着瓜果蔬菜,所以在当地有“菜立方”的美誉。
这一蔬菜大棚结构曾获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并在河南扶沟、新乡,天津蓟县、宝坻,沧县、盐山等地广泛建造,在全国现已推广27万亩。
记者走进大棚看到,大棚的骨架不是普通的钢结构,而是由竹木搭建而成,铁丝固定,纵横交错如同鸟巢一般,一棵棵嫩绿的菜苗就搭在竹架子上。顶部还有形似水立方的顶罩,外面扣上棚膜,在阳光照射下,棚膜上的水蒸气闪闪发亮。这种大棚,外人看着新鲜,但在65岁的菜农倪海眼里并不稀奇。他种菜种了20多年,在他印象中,一直就用这种大棚,“我们全家人一齐动手,十多天就能建起一个像这样占地3亩的大棚。”
青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王培全介绍,“菜立方”主要用于春提前、秋延后的瓜菜栽培。早在1984年,曹寺乡达子营村农民孙风池就在全国首先建起了一个这样的大棚,宽17米,长40米左右,总投资2000元。收获时节,孙风池就骑着自行车去县城卖黄瓜,一亩地能挣1000元。由于大棚建造成本低、效益高,附近的达子营村、孟营、李营等地的村民开始效仿建棚,到1988年,全县面积达到5000亩,1996年出现飞跃式发展,达到9.2万亩。
这一蔬菜大棚结构逐渐引起业内专家的关注,一些专家认为这种结构不合理,不值得推广。但老百姓从中受益了,纷纷认可这一结构模式,2002年,随着大棚蔬菜的效益逐年提高,不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也出现了20亩地的巨型单棚。
在实践中,菜农不断对大棚结构进行改进,采用压膜丝加吊丝的方式固定棚膜。近30年来,没有出现大的受灾记录,特别是经受了2006年6月的9级以上大风和2008年春季大雪的考验。此外,与在同一地块建造相同面积的普通棚室相比,“菜立方”减少了棚头、棚间距等的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率达到94%以上。
2011年,青县邀请河北农科院、河北农大的各位专家对“菜立方”进行技术性和可行性的探讨和研究,最后统一了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认为单棚规模在5亩地左右比较适合,这样效益比较高,抗风灾能力更强。今年初,我市发布了相应建造技术规范,增强了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