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保国教授正在指导岗底村果农修剪苹果树。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田瑞夫摄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霍晓丽 王敬照
又见李保国。
还是那身朴素的衣装,过膝的灰黑色棉服上,依然蹭了很多尘土。脸庞黝黑、笑容憨厚的他,扎在人堆里就是一个农民。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农民”,真实身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被山区群众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30多年来,在我省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富岗苹果、绿岭核桃,邢台县前南峪、平山县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这一串闪光的名字。
“全面小康,短板在山区,科技是杠杆。”回首来时路,李保国由衷地说,让科技真正成为山区农民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财神”,需要无数人的艰辛努力和付出。
“把我变成农民”
2016年1月27日下午,内丘县岗底村。
李保国在地里给村民讲完苹果树冬季修剪技术后回到村委会大院,打开汽车后备箱,把手中的剪刀、钳子放进一个手提袋里。
空间不大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雨靴、草帽、衣服、工具……
“可以把后座放平,中午躺一会儿。”李保国告诉记者,这辆车就是他一个流动的“家”。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他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上车当司机,下车当劳力。
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200多天在山里“务农”,粗砾的山风吹打着,毒辣的日头照晒着。常年如此,李保国看起来像个农民,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李老师穿不讲究、吃不挑剔,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讲道,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破了一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衣服,他说,‘你把我打扮得像课堂上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认可了你这个人,才能更好地接受你的技术’。”
给农民传授技术,必须合农民的“胃口”,对农民的心思。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让老百姓都听晕了。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就讲完了。老百姓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作为一个专家教授,不能把给研究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讲给农民听。”李保国说,要学会用农民的语言和他们交谈,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
教农民疏花,他说:“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疏果,他说:“这和计划生育的道理一样,孩子多的家庭负担重,如果就一个孩子,上学、就业、娶媳妇盖房就省劲儿多了。所以,苹果树也要实行‘计划生育’……”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通俗易懂、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光说不练也不行。”李保国说。
记得当年,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住在前南峪村搞山区开发研究。治山之余,他发现村民管理苹果树不科学,主动提出指导指导。结果刚开口,就碰了“钉子”。
队长郑津玉问他:“你哪年生的?”
李保国说:“1958年。”
郑津玉撇嘴笑笑:“我1956年就开始管果园了。”
李保国说:“你分给我100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