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楷模】一位矿长的“特殊突围”

2015-12-06 08:58:2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娜
作为一个煤矿矿长,王学俊已在煤炭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每天都在和煤矿打交道。但和别的矿长不一样的是,他掌管的是一个在7年前已被宣布“死刑”的资源枯竭型煤矿——荆各庄矿。

一位矿长的“特殊突围”

——记开滦矿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荆各庄矿业公司经理王学俊

    □本报记者 汤润清 许卫兵

    作为一个煤矿矿长,王学俊已在煤炭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每天都在和煤矿打交道。但和别的矿长不一样的是,他掌管的是一个在7年前已被宣布“死刑”的资源枯竭型煤矿——荆各庄矿。

    然而,在开滦集团荆各庄矿,记者却嗅不出一丝“死亡”的气息:旋转不停的主井天轮提醒着人们这里生产依旧,办公楼里活跃着工作人员劳碌的身影,3600多名职工的辛勤劳动让这座煤矿依然充满生机。

    从被宣判“死刑”到起死回生,荆各庄矿的变化得益于一次成功的突围:7年来,王学俊带领大家把一个资源枯竭型煤矿变成了一个生产服务型企业,向全国输出工程管理技术,从而延续了煤矿的寿命,保住了职工的饭碗。

    也因为这座煤矿,王学俊开启了自己人生中最特殊的一次突围。

    责任在肩,为职工杀出一条血路

    “总感觉像在攀登一座险峻的山峰,从来不敢懈怠。”近日,在王学俊办公室,谈起企业这几年的变化,王学俊说他没有一点松口气的感觉。

    2008年底,王学俊奉命调任荆各庄矿业公司经理。有人善意地提醒他,那可是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一不小心就会败走麦城。

    荆各庄矿拥有辉煌的历史,曾作为全国吨煤工资承包试点企业,率先打破分配制度“大锅饭”,成为全国煤炭行业的明星。然而,历经30多年的开采,在为国家贡献了近6000万吨原煤后,荆各庄矿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就在王学俊来到荆各庄矿的时候,资源枯竭已围困了这座煤矿,探测数字显示,全矿可排产储量仅剩243万吨,按照正常开采,最多还有两年的生产期。

    对于一座煤矿而言,无煤可采,往往就意味着无路可走。

    “压力大,每天晚上睡不着觉。”谈起刚上任时的感受,王学俊至今感慨不已:“那时,很多人已经不看好荆各庄矿的未来,能调走的都调走了,留下来的也很迷茫。”

    有人给王学俊支招:要么有水快流,让煤矿早点破产;要么看摊守业,干到哪算哪。

    然而王学俊不打算这么干,因为在他眼里,这两种选择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破产后职工的生活将陷入困境,既然组织上把企业交给了我,我就要对企业和职工负责任!”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企业在资源和市场的交相围困中杀出一条血路,重获新生!

    在王学俊的带领下,荆各庄矿开始了精打细算的“二次创业”。他们首先把眼光放在以前理论上不可开采的煤炭资源上。从2009年开始,荆各庄矿加大储量挖潜力度,全力挖掘F3断层煤柱、工业广场煤柱、薄煤层、复采区、边角余煤的潜力,力求“吃干榨净”。

    6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荆各庄矿的开采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的可排产储量,近年来煤炭产量一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为荆各庄矿寻找出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着眼长远,为企业的未来着想

    如今,王学俊拥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矿长,另一个是开滦矿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在王学俊看来,后者更多地代表了荆各庄矿的明天。

    采矿主业步入正轨,意味着荆各庄矿保住了眼前的饭碗。但王学俊认为,这场突围战才刚刚打响。“毕竟地下的煤采一吨少一吨,这样下去等于坐吃山空,必须得为煤矿的长远着想。”

    这既是荆各庄矿的突围,也是王学俊的个人突围,此前一直在煤矿领域摸爬滚打的王学俊对于其他领域并不熟悉,如何为荆各庄矿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经过反复考察、学习,一个创新的火花在王学俊的脑海里出现了——作为百年开滦的下属矿企,荆各庄矿在煤矿开采、管理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能不能依托这种优势,进军生产服务业,闯出一条生路?

    迈出第一步往往是最艰难的。2010年3月,正在辽宁开会的王学俊突然获得了太西煤集团有意请人托管红沙岗矿的信息,他立即驱车两千多公里,赶到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太西煤集团总部,千方百计向对方推销自己。随后,一行人又顶着鹅毛大雪和沙尘暴,在五百多公里的沙漠公路上艰难行进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才抵达了红沙岗矿。顾不上休息,他立刻下井了解情况,上井后又马上与对方进行谈判至深夜。此后两个多月里,王学俊又多次与对方谈判接洽,终于在5月20日与太西煤集团签下了合作协议,正式托管了红沙岗矿。

    由于红沙岗地质条件复杂,该矿投产几年后仍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荆各庄矿派出了60多人组成的技术团队,仅用1年时间就让红沙岗矿达到了月产原煤10万吨的水平。对此,红沙岗矿技术人员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

    作为大型国企的职工,现在却要不远千里为别人打工,有人一时在思想上转不过弯来。王学俊对大家敞开了心扉: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双手去赢得明天,这有什么丢人的?我们应该推崇创业者的精神!

    如今,荆各庄矿的矿业工程服务团队已在全国主要产煤区叫响。指着墙上的地图,王学俊逐一道来:在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荆各庄矿已与10余个煤矿签署了矿业工程合作合同,打出了品牌。为支持荆各庄矿开拓市场,开滦集团因势利导,以荆各庄矿为核心组建了开滦集团矿业工程服务公司,成为全省首个由煤矿转型而成的矿业工程服务公司。

    赢得竞争,做特别能战斗精神的传人

    在荆各庄矿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份王学俊的行程表。记载显示,在9月22日至10月18日的27天时间里,王学俊累计外出13天,行程16000多公里。

    办公室工作人员说,有人称王学俊为“空中飞人”,听上去挺潇洒,可他们不知道,一个血压为高压160、低压120毫米汞柱的人经常乘坐飞机意味着什么。这是以牺牲个人健康为代价在为企业打拼。

    “输出管理的本质是输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王学俊始终认为,在对外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荆各庄矿出色的管理技术带给合作企业。

    每次外出,王学俊总是马不停蹄。有一次,王学俊前往山西考察项目,按照正常安排,至少需要4天时间。但他第一天傍晚到达目的地后,直接下井查看现场,吃过晚饭后,又与对方谈判到了凌晨两点,第二天上午再次下井,摸清底数后马上往回赶,仅用两天时间就打了个来回。“我要用奔跑的姿态为荆各庄矿突围赢得时间。”王学俊说。

    如今,王学俊带领荆各庄矿的突围终于结出了硕果:截至9月底,荆各庄矿参与对外创收的职工已达到1458人,占在册职工总数的39.3%;2013年对外创收收入达到1.46亿元,超过矿井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个因资源枯竭被逼到绝路的煤矿,终于赢得了新生。

相关新闻

煤矿转型带头人王学俊:突围资源枯竭之困 开疆拓土创新业

2015-10-29 22:17:54

有人说,因资源枯竭而衰退是煤炭企业的宿命。但走进开滦集团荆各庄矿的大院,却看不到一丝萧条败落的迹象。一幅幅生动的场景,让人心生疑惑:这不是一个资源濒临枯竭的矿井吗?为什么还能够重新焕发生机?荆各庄矿的员工告诉记者,答案要从“领头人”王学俊说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