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集团荆各庄矿业公司经理王学俊深入井下工作面检查指导工作。
开滦集团荆各庄矿业公司经理王学俊深入井下检查工作。
河北新闻网讯(白文刚、李文忠、张岩)有人说,因资源枯竭而衰退是煤炭企业的宿命。但走进开滦集团荆各庄矿的大院,却看不到一丝萧条败落的迹象。一幅幅生动的场景,让人心生疑惑:这不是一个资源濒临枯竭的矿井吗?为什么还能够重新焕发生机?荆各庄矿的员工告诉记者,答案要从“领头人”王学俊说起。
从资源枯竭中突围 走转型发展之路
2008年底,45岁的王学俊成为荆各庄矿业公司经理。当时,已经开采了三十年的荆各庄矿,排产储量不足300万吨,最多只能再维持三到五年,每年亏损2亿左右。面对渺茫的前途和严峻的局面,大厦将倾的情绪开始在职工中蔓延,很多人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面对资源枯竭、人心不稳的现实,荆各庄矿该怎么办?在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上,王学俊展示了他的魄力和智慧。他指出:“作为国有大矿,我们拥有管理、技术、人才等许多优势,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大力开发外部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一定能够达到和保持零上运转的底线目标,探索一条资源枯竭矿井的转型发展之路。”
从2009年开始,荆各庄矿一方面加大储量挖潜力度,努力稳定生产规模,尽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为矿业公司的转型发展提供掩护和支撑。另一方面,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尽快迈出开发外部市场的第一步。
2010年,正在辽宁出差的王学俊获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太西煤集团有意请人托管红沙岗矿的信息。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对方矿上了解情况。经过几番考察、艰苦谈判,终于签订协议,正式托管红沙岗矿。产量最高时,红沙岗矿的月产原煤达到了10万吨,相当于在大西北又再造了一个荆各庄矿。
开疆拓土创新业 成功转型矿业工程服务
按照 “立足开滦、开拓西北、走向全国”的总体布局,王学俊敏锐地搜集市场信息,亲赴外地考察,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只要听说哪里有机会,就迅速奔向哪里。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风沙肆虐的荒滩戈壁,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迹。
荆各庄矿业公司综合办主任郑立生告诉记者,2014年王学俊的足迹遍布甘肃、内蒙、山西、陕西、河南、辽宁、贵州、四川等地,累计外出考察90多天,行程4万多公里。随行人员透露:“我们和王矿去了这么多地方,只有三件事最重要,一是赶路,二是下井,三是谈判,除此之外,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简单的饭菜,路过景点都没进去过。”
王学俊带领员工探索转型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保持本部原煤产量均衡稳定的基础上,先后与甘肃红沙岗矿、甘肃刘园子矿、山西胜利煤焦、山西华烨煤业、四川天民昂州煤矿建立了整体托管或工程承包关系,同时还承揽了开滦集团内部多个矿的综采、掘进、开拓、综采安拆等工程。截至今年9月底,全矿参与对外创收的职工达到1458人,占在册职工总数的39.3%。今年上半年,全矿对外创收完成4677万元,同比增收853万元。
对外创收之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为支持荆各庄矿开拓市场,开滦集团把荆各庄矿整体改建成开滦集团矿业工程服务公司,成为全省首个由煤矿转型而成的矿业工程服务公司。
2014年,王学俊被河北省国资委授予“焦裕禄式好干部”的光荣称号。2015年,王学俊入选全省百名“百姓喜爱的好官”。纷沓而来的荣誉和成绩并没有让王学俊停下脚步。阿拉善左旗、包头、织金、六盘水、红沙岗……这是最近一个月王学俊的出差轨迹,累计外出13天,行程16000多公里,这同样也是荆各庄矿不断开疆拓土的路径。记者了解到,荆矿的创收市场即将跨出国门,目前已与印度江基拉煤矿项目签约,近期将派出员工前往印度,该项目预计创收1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