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

何勇海:好作家未必能当好导演

2014-08-01 09:23:13 来源:河北新闻网 [原创] 作者:何勇海

    □何勇海

    出生于1982年的韩寒和出生于1983年的郭敬明,在2014年夏季为中国电影观众带来了另类的电影体验。早前,他们同是青春文学的代表人物,而今不约而同选择跨界编导电影。7月24日,据票房统计机构初步估算,一周前开映的郭敬明《小时代3》累计票房已突破4亿元。同一天,韩寒编导的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在主要城市的排映份额接近37%。(7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由此想到,早在2012年就有消息说,刘恒、刘震云、麦家等著名作家不甘于作家身份,准备在电影圈大展拳脚。如今鲜见他们导演的作品出炉,郭敬明、韩寒二位80后作家却后来居上,用其电影及电影蕴含的世界观影响中国观众。尤其是郭敬明《小时代》去年创造了票房神话,被封“最会赚钱的作家导演”,令其他专业导演大为眼红,同时也令众多作家艳羡,认为不想当导演的作家不是好作家。有人预见,不久的将来,跨界编导电影的作家或会越来越多。

    作家编导电影有一定优势。我国很多当红导演都是搞技术出身的,似乎更擅长炫弄声音、画面和剪辑等技巧,重包装轻故事,所以国产影片“没有好故事”、“不会讲故事”经常被观众诟病,甚至被批没有思想灵魂,浅薄无聊,无病呻吟。而作家本身则擅长谋篇布局、打造故事,或许也能解决原创剧本匮乏的问题,其人生感悟、审美能力和社会洞察力,也比一般导演更强更深,其作品的思想含量自不在话下。

    但作家与导演毕竟隔行如隔山。作家铁凝曾说,“作家与导演永远无法沟通”,因为二者追求的东西不一致,比如,是将作家的作品拍成艺术片还是商业片?在改编过程中的变异不言而喻。因而在文学与电影联姻中,作家与导演或投资方的纠纷总是不断。不知作家跨界当导演后,是坚守作家情怀,还是也走商业路线?坚守作家情怀拍艺术电影,可能会面临没观众更没资金之困,艺术电影很难赢得投资人青睐,走商业路线又很难拍出大众喜欢的东西。

    而且导演绝不单单是导演,也是事务工作者。麦家曾公开说,作家当导演的弱势在于,作家是关在自己家里创作,而影视需要团队协作。刘恒也说过,作家靠笔,导演靠镜头,支配一支笔靠一个人就行,支配镜头要难得多,镜头内外有数不清的东西需要张罗,艺术性、技术性和事务性都掺和在一块儿。作家要想驾驭导演工作,还要学会炒作,绝非易事。

    也许有人说,除郭敬明外,台湾畅销小说家柯景腾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不是创下了票房佳绩吗?可是这样的成功能有几人?几年前就有一批作家尝试着拍过电影,刘恒拍过《少年天子》系列,马原拍过《死亡的诗意》,刘毅然拍过《风声鹤唳》……无一不是仅仅客串了一下导演而已。有人说,不想当导演的作家不是好作家。笔者却不以为然,反而觉得作为“文字魔法师”的作家,还是少玩“影像游戏”为妙。

【责任编辑:王春锐】 何勇海:好作家未必能当好导演 true
河北新闻网
News
河北新闻网
//www.fidreport.com/2014-08/01/content_4076617.htm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