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耕耘在田野上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3-07-05 08:04:02  责任编辑:张昭

王继成正在地里查看药材苗的长势。董立龙摄

    遭遇“水土不服”

    王继成2009年10月走进了黄土梁子镇梁后村——— 这是个有着1600口人的贫困村。怀有创业梦想的他首先遭遇了“水土不服”。

    “我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到村里开展工作完全是另一码事。”王继成连用三个“不知道”来形容当初的感受——— 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不知道怎么扎下根去,不知道怎么让村民接受。

    年底村党支部换届,王继成高票当选支部委员。但在他看来,高票背后包含的是村民对一名大学生村官寄予的希望。

    怎样才能不负众望?王继成感觉,自己不能靠传统宗亲关系来赢得村民支持,而是要迅速开创一项产业来赢得村民们的拥护。

    他选择了种植黑木耳。在平泉县,平均每亩食用菌棚,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而王继成的10亩菌棚,头一年只赚了3万元。

    赚钱是快乐的,但短暂的快乐后,王继成却有了担心。他认为,食用菌栽培在技术和投资方面的高要求,很难在短时间内让更多农户参与其中,而且时值黑木耳市场低谷,走势难以把握。对于选择哪些适合村民参与的创收项目,他心里一直在掂量。

    相比之下,在涿州市里长大的周维涛就更加不适应了。

    他坚持用绿色、生态的方式来耕作,只种应季蔬菜,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结果,5万元的鸡粪撒进田里之后,作物的产量仍然比那些使用化肥农药的土地低很多;瓜菜的品相也不好,根本就卖不上价格。

    “乍开始没觉得种地是个难事,人家说种大田每亩地一年都纯赚1300元,但在我这儿,就是赔了!”周维涛第一年种的黄豆和玉米,收入67000多元,但人工费却开了8万多元。发完工资后,周维涛的积蓄只剩下了6元钱。

    周维涛回忆,最难的日子,每天凌晨4点起来,开着车去配送蔬菜,晚上要忙到10点多,饭也顾不上吃,两年投入了上百万元,却见不到回头钱。疲惫的时候,就想着过一天算一天,但电话响起时,还得笑着去接。

    创业之初,除了外部要素之外,摆在王继成和周维涛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怎样跨过从理想到现实的这段距离。

    让周维涛挺过来的,是他发展的会员。2013年春节期间,有会员打电话,问还有没有大白菜,说之前拿了几棵回家,家人用来包饺子,都夸特别好吃!类似这样的电话,周维涛在节后就接了194个,他用笔一个一个统计下来,有咨询办会员的,有想到农庄采摘的……

    “有人认同了,这说明我的方向是对的,干,我一定要接着干下去!”一个个电话,温暖了周维涛正要冷却的创业激情,他重新起步了。

    王继成也开始考察蔬菜产业。

    缺少资金,就抱团发展,他利用全县大学生村官联谊会这个平台,率领全县22名大学生村官集资24.6万元,建设了8栋蔬菜大棚,并且当年就实现了盈利。河北新闻网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