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曹丽娟 张永利 河北日报通讯员 曹莺歌
一个被称为全省第一产棉大县,无任何区位、资源优势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县,这几年却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实现了工业突破、跨越发展:2009年至今,威县累计引进项目497个,引进资金330亿元,无论是引进项目还是资金总量都居全省县级前茅,并带动全县财政收入每年增加1亿元。
在目前各地都在喊“招商难、难招商”的情况下,威县的“棉花地里”是怎样结出“工业果”的?
由此,对威县提出三问。
一问:没有产业优势,为何能大规模引入珠三角产业资本?
——— 摆脱农业思维,找准产业定位,实行科学招商
“威县招来这么多客商的最大秘诀是什么?”威县招商局局长刘汝恒回答:“关键在人,在思维方式,在做事的方法和路径。”
威县是产棉大县,但仅靠产棉难以实现富民强县。怎样实现跨越发展?摆脱农业思维定式,走出“棉花地”,跳出“农”字圈,坚持招商引资,实现工业强县新突破。
“都想招大商、招名企,但怎样才能招来?必须了解名企是怎样在全国布点的,其产业转移的重点在哪里。”刘汝恒说,招商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必须做到知己知彼。为做到“知彼”,威县不仅动员全社会了解大商、名企的产品特点、产业发展动向等,而且成立专业团队,专门搜集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信息,研究其产业转移的趋势、特点和规律。
2009年到2011年,威县连续开展了三次“百日招商”活动,有针对性地在珠三角、长三角、黄三角、渤三角、京津石等地进行招商。中国民企500强之一的万事利集团总投资5亿元的纺织服装项目,汕头丹飞制衣公司总投资6.14亿元的万丰纺织服装项目……三次大规模招商,威县共引进项目282个,引进资金139亿元,相当于前6年招商引资总额的7倍。
“不能小而全,而要少而优。”有了一定基础后,威县的招商变得更为理性。“什么产业才能支撑威县的长久发展?”在不断的反问和研讨中,威县最终把目光聚焦在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产业上。
一无产业基础,二无人才储备,三无相关产业链支撑,客商能来吗?威县进行自我剖析,电子信息产业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具备什么,差距在哪里,靠什么弥补这些差距。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同时,他们还先后请清华、北大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广州、深圳等地电子信息企业商会的老板进行了论证。
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大,就能招来多大的商;思想解放的范围有多宽,就能在多宽的范围内招来商。经过不断论证和与珠三角电子信息企业的频繁接触,威县谋划出一个专门的深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1年,威县在深圳举办了电子信息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一口气签下了9个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项目,总投资84.3亿元,开辟了我省一次性大规模引入珠三角产业资本的先例。今年4月18日,投资27.8亿元的河北全德翰电子有限公司汽车电子产业园项目又开工奠基,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华北最大的电子及汽车电子产业聚集区之一,可以承接来自周边省市及沿海地区的电子产业转移项目。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威县县委书记吕志成说,只有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才能构筑巨大“磁场”,形成链条式的磁性引资效应。
【责任编辑: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