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系统能起到一定减灾作用,但难以大面积推广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十到几十公里,但由于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监测仅限于地表,使我们不能很好地了解深部信息。”张跃刚坦言,“目前地震预报没有实现科学突破,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地震预报水平还很低,目前主要通过监测地球的物理场变化(地电场、地磁场、重力场)、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化学)变化来进行地震监测。”
芦山地震发生后,一家民间机构宣称,他们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其中给雅安主城区的预警时间为5秒,给成都市主城区的预警时间为28秒。照此,如果对预警系统进行大范围推广,是不是能够起到一定减灾作用?“理论上来讲,地震发生后,利用纵波和横波的时间差对地震进行预警,让公众争取时间采取相应举措,能起到一定减灾作用。”张跃刚表示,但是地震预警的技术性很强,较难实施。因为横波和纵波的时差只能给我们提供10到30秒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能做的事情极其有限。同时,地震预警也存在盲点,对极震区很难预警,而且地震预警对台站的密度要求很高,目前我们还达不到。
省地震局宣教中心副主任马凤霞建议,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能躲避到户外开阔地带;如果不能躲到室外,室内避震应选择具有坚固支撑的地方,如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但是,切记不要盲目逃生,如跳楼等,不当的逃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