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实习生 耿嘉 记者 周洁
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21日,我国黄海发生5.0级地震;2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交界发生5.3级地震。
近日,频繁发生的地震再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河北到底是不是地震高发区?该如何看待地震预测和预警?地震发生时又该怎样科学避险?笔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省地震局有关专家。
认为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依据尚不充分
国家地震台网大震速报目录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全球已经发生12次7级以上地震。对此,省地震局预测研究中心主任张跃刚认为:“全球7级以上地震年平均发生18次左右,今年前4个月已经发生12次,显示当前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
“地震在时间上并不是平均分布的,不排除下半年7级以上地震次数相对较少。”张跃刚解释,相对于上世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确实多了些,但从年平均数量来说并不是特别多,这种变化可能是随机现象,由此断定地球已进入地震活跃期,依据尚不充分。
那为什么许多人有“地震活跃期”的感觉呢?张跃刚认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过去人们对地震了解不多,现在随着监测水平提高,大大小小的地震都可知晓;二是传媒日益发达,地震信息被迅速传播,使人们似乎感觉地震发生增多;三是近些年的破坏性地震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区,造成很大人员伤亡,给人们心灵极大震撼。
“地震大小评判主要看震级,但对于破坏程度则用烈度来衡量。”张跃刚说,震级反映的是地震释放的能量,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大约32—33倍。烈度则反映一次地震后,地面不同部位造成的破坏程度。烈度与位置有关,一般离震中越近的地方烈度越大,最大烈度往往出现在震中所在的极震区附近。此外,烈度还与方位有关,一般靠近地震破裂断层或沿着断层方向的地方烈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