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90年:追寻人类的另一个故乡
泥河湾的春天,春寒料峭,黄土石块,层层叠叠,土丘山峦,绵延不绝。走在泥河湾遗址上的每一步,似乎都踩踏着200万年前祖先的足迹。有谁会想到,200万年前,这里却是另一幅景象:湖光潋滟,丛林茂密,我们的祖先和成群的大象、泥河湾披毛犀、长鼻三趾马悠闲地踱步。沧海桑田,大约在距今18000年左右,这里的湖水退去,裸露出突兀的泥河湾地层。
90年前,来自英国爱丁堡的巴尔博来到中国张家口泥河湾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凭着地质学家独有的职业敏感,他发现了泥河湾盆地内发育良好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这些地层连续分布于桑干河、壶流河两侧,沉积厚度大,出露完整,蔚为壮观。1924年,巴尔博通过研究首次将它命名为“泥河湾层”。此后泥河湾逐渐被世界所认识,其相关研究都是以“泥河湾层”为基础展开的。因此,慧眼识珠的巴尔博被誉为“泥河湾科学研究的拓荒人”。
1927年,英国的巴尔博、法国的桑志华和德日进在泥河湾层中发现了泥河湾动物群。1930年,德日进、皮孚陀发表的《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专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三纪至第四纪地质和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必读之书。1954年,“泥河湾层”被定为第四纪早期的标准地层。
1978年,泥河湾小长梁遗址的发现,引发了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院士的大胆推断:“泥河湾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而后来马圈沟遗址发掘后,将人类在东北亚存在的事实推进至200万年前左右。
泥河湾的发现无疑让人类“非洲起源说”面临着新的挑战,位于古老东方的人类另一个“故乡”浮出水面。“除非洲之外,人类的另一个老家就在泥河湾,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栖息在这里。”目前,世界考古界基本形成这一论断。但令考古界遗憾的是,泥河湾遗址迄今还没有发现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化石。
“找到猿人化石只是时间问题。”终生致力于泥河湾考古研究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卫奇认为,虽然发现猿人化石“可遇不可求”,但他仍对此充满信心:“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考古界的一大贡献。同样,泥河湾人的发现将是本世纪中国对世界考古界的一大贡献。”
同样执着于泥河湾研究30年的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泥河湾研究中心主任谢飞断定,“泥河湾一定会找到人类化石”。谢飞认为,马圈沟遗址将有可能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马圈沟遗址内发掘出一处200万年前人类祖先餐食大象的遗迹,并发现人造石器工具,说明人类曾在这一带活动。”
追寻“东方人类的故乡”的脚步不能停止。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在不断追寻着那个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