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触摸:东方人类故乡的源头
在泥河湾被世界认知后的90年里,中西方学者们不断探寻与争论、认定与研究,他们也曾多次触摸到泥河湾神秘面貌的一角。曾发现了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遗址点,如小长梁遗址、虎头梁遗址、马圈沟遗址等等,不断靠近东方人类故乡的源头。
1972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盖培、卫奇主持发掘位于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附近的虎头梁遗址。发掘出以楔形石核和尖状器为主的大量石器,还发现了古人使用过的灶坑。随后,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虎头梁遗址中的于家沟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前的夹砂黄褐色陶片,这是在旧石器时代地层里发现的唯一的一块陶片,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制陶业起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7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尤玉柱、汤英俊和李毅,在桑干河南发掘了与泥河湾村相对应的小长梁遗址。经测定,这个遗址距今136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小长梁因此成为东北亚北部确认的最早的人类遗址,被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1992年,河北省文物局谢飞领队在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发现马圈沟遗址。随后,进行了连续发掘。2001年,他们在发掘中发现200万年前古人类“分餐大象”的痕迹。谢飞回忆称,“当时,在发掘探方里散落着一组大象的骨骼,间有石制品、动物遗骨和天然石块,这构成了一幅古人类进餐的场景,多数骨骼上还留有砍砸和刮削的痕迹,生动地展示了人类最早的盛宴情景,为研究当时人类的行为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在泥河湾保护与发展暨纪念巴尔博发现“泥河湾层”90周年专家研讨座谈会上,一些专家带来了新的发现和推测———
2010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在大田洼遗址发现部分石铺地面、石墙。2012年,经文物部门考古发掘,又挖掘出20平方米的砾石地面。“石铺地面距离小长梁遗址200米左右,层位与小长梁遗址相当,推测地质年龄为距今136万年。”袁宝印说,当时进行发掘时,石铺地面的砾石间夹有许多动物肢骨碎片,石铺地面的砾石间含有旧石器和人工打制石块。“这些可以说明石铺地面为古人类有意识的建筑物,并在此长期活动。”
2006年至2012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同号文在泥河湾山神庙咀组织了4次正规发掘和两次野外地层研究,发掘探方79个,发现了50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但均未发现人类化石。同号文说,“对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是研究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演化不可或缺的方面。在未找到早期人类直接证据之前,哺乳动物化石始终是研究泥河湾早期人类活动的最重要证据之一。”
今年4月初,河北师范大学几位教师到泥河湾进行考察,发现半颗人头盖骨化石,石化程度非常高,头骨厚度显示出其古老性,其具体年代正在考证。
截至目前,泥河湾地区发现各个阶段的旧石器遗址达150余处,时代自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早更新世早期至1万年左右的晚更新世之末。据统计,全世界100万年以上的遗址只有53处,其中38处就在泥河湾。不仅如此,泥河湾丰富的文化积淀还包括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学和古气候学等多种类型资源,使其成为举世闻名的“天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