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石家庄商城②——城市综合体过剩了吗

    城市综合体过剩了吗——— 六问石家庄商城②

    新源NASA、裕华万达广场、万象天成、勒泰中心、苏宁广场、华强广场……这些近年来石家庄突然涌现的商业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城市综合体。都有相似的特征:体量庞大、商业业态完善、影响范围较广、有极强的聚合能力。这一连串的名字,也勾勒出石家庄城市综合体之战烽烟四起的图景。

    但是,在给市民带来便利和欣喜的同时,市场对于这一超大体量的综合体数量该如何消化?未来总体开发规模是否供过于求?

    未来将有十多家甚至更多的综合体落地

    去年9月,裕华万达广场在省会开业。一时间,到万达广场去感受城市综合体,成为石家庄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紧随其后,一大批城市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在省会涌现出来。

    如今,除早前拉开战幕的勒泰中心、新源NASA、苏宁广场等巨无霸项目外,华强广场、华润万象城等更是加剧了城市综合体角逐的白热化程度。

    据统计,目前签约石家庄的综合体有新贸时代广场综合体项目、锦绣国际城项目、恒大名都城市综合体项目以及沃尔玛在新华区独资建设的大型购物中心项目等。纵观这些项目,无不具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平方米的超大体量,具备了完整的功能——— 购物中心、SOHO、LOFT、写字楼、酒店、影院,甚至包括大量的休闲体验功能,如真冰场等。

    据此,石家庄将有十多家甚至更多的综合体落地。业内人士表示,省会城市综合体大量涌现的背后不仅是市场发展规律推动,也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众多建成、在建或即将兴建的城市综合体,势必会成为省会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成为省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数量众多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创新的理念

    城市综合体固然有诸多优势,然而,这些定位于“城市中心”的庞然大物需要大量的商业资源和客流资源来支撑,于是“综合体过剩论”开始出现。

    截至2010年,石家庄市区常住人口近300万人。省商业联合会秘书长曹润亭表示,常规衡量,石家庄人均商业面积比应该在1∶1.2左右,事实上目前人均商业面积已经达到了1∶2。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石家庄的人均商业面积拥有量已经饱和,要理性对待城市综合体的投资风险。

    对此,石家庄房地产协会秘书长李水源表示赞同:“城市综合体是随着城市的需要而诞生、发展的,但是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进行限制,适可而止。因为城市规模有限,人口也有限,不应任其肆意开发,在满足人们经济生活需求的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城市综合体数量进行合理的控制。”

    业内人士认为,除数据衡量外,人口结构也决定了大商业不能一哄而上,省会产业工人多,消费实力较弱,消费发展潜力比较差。

    然而,勒泰公司副总裁凌志诚并不这样认为:“当初石家庄出现第一家超市的时候,大家都很惊喜。而当超市增加到十几家的时候,许多人开始担忧是不是过剩了。但是后来的事实并不是人们想的那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石家庄发展规划是打造人口规模500万的城市。对于未来石家庄发展来说,综合体不是过剩,而是太少,或者说缺少专业的城市综合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转变,许多商业业态面临升级,有的商业店铺从大街走进综合体,这就需要更多的综合体。”凌志诚分析,综合体的发展也会带来城市的发展,比如新建综合体可以吸引很多人就业,客观上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这样两者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城市不要怕竞争和冲击,只有竞争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事实证明,一个城市第三产业越发达,其综合发展水平也会越高。”

    不过,凌志诚也认为,城市综合体数量众多不可怕,可怕的是城市综合体开发商没有创新的理念。“目前,石家庄的综合体主要面临的是如何实现合作共赢。政府要引导投资人做差异化的综合体,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避免同质化竞争。”

    曹润亭表示,在国外,现代城市综合体已向“城市文化艺术会客厅”方向发展,消费模式上已将文化艺术消费列为首位,其次才是生活购物消费。“城市综合体作为城市核心,与艺术、生活等领域结合的消费模式,或许会是创新的方向。”□河北日报实习生焦桂春 记者刘清波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