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1日,一粒希望的种子埋进了邯郸大地,邯钢第一座高炉———“跃进号”破土动工。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各路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汇集邯郸,日夜奋战在建设工地。白天一片人,夜晚一片灯,到处是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而邯钢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建设的首批钢铁企业之一。
此后的几年,为迅速提高钢铁产量,全省规划建设了唐山、邯郸等3个大型钢铁厂,宣化、承德、石家庄等4个中型钢铁厂,54个年产1万吨到10万吨的小型钢铁厂。
“你们是钢铁工业的百万富翁。”1975年,当河北省钢和生铁的产量都突破100万吨、跻身全国前列时,邓小平高兴地说。
二
如果没有体制上的改革与突破,就无法激活发展的一池春水。
尽管产量连年增长,但钢铁依然是紧缺物资,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无法扮靓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没有钢材,楼房从哪里来?没有钢材,汽车从哪里来?
1979年的唐钢,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权一直被革委会控制,厂长还从来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事实上,唐钢厂长获得权力,只是时代大潮中的一个缩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钢铁工业的发展释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邯钢,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钢铁企业,会在另一个历史关头勇立潮头,成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面对市场的考验,邯钢创造出闻名全国的“邯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