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建民居传承创新结硕果
邯郸市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查(上)

    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海祥介绍,天铁集团建在村子附近,村里便依托天铁,建起了钢泥钢渣回收利用、精密铸造、煤气站、建筑队等10多家集体企业,村集体年收入达1600万元。村办企业的壮大为新民居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村里已投资1.8亿元建起26栋住宅楼,700多户村民乔迁新居,另有16栋楼房正在建设中。

    在李宏亮115平方米的3居室里,记者发现,水、电、煤气、暖气、有线电视、电话、网络齐全,尽管室外气温已是零下2摄氏度,室内却温暖如春,墙上的温度计显示是20摄氏度。“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是村集体投资建设的。村里集体供暖,70平方米的房子每年交400元暖气费,我这115平方米交600元。”李宏亮介绍,天铁集团和村集体企业吸纳了村里的大多数劳动力。幼儿园、小学免费,升入高中、大学有奖励。过了60岁就有养老保险,每年免费体检一次,年终每人发放700元生活补贴。“有集体企业做后盾,村民住新居后没什么负担,日子过得很舒坦。”李宏亮高兴地说。“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的阳光。”涉县县委书记范保平说,这就要求各地在加快建设新民居的同时,创新发展思路,壮大集体经济。为此,涉县提出了人口向县城聚集、向乡镇所在地聚集,自然村向大村聚集,再造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

    不仅是涉县,记者在邯郸的不少市县采访,所到之处,都能采撷到集体经济给力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宅基乱抢占,不管公不公;新房盖在外,旧宅村中空;街弯路难行,十巷九不通;出入跳泥坑,群众气不平。”这曾是曲周县小弟八村的写照。

    从2004年开始,该村以治理“空心村”为重点,着力发展集体经济。他们首先对村内167片近百亩闲置、废弃宅基地进行清理,由村集体统一收回,拆除建筑,植树10万多棵;填平旧坑塘、砖窑废弃地,平整沟渠坡地等,植树3万多棵。仅此两项,村集体年收入可达30多万元。

    然后又趁热打铁,利用村周围的闲散河滩地建起了670亩苗圃基地,年产苗木200多万株,集体年收入64万多元。到2009年底,全村已发展片林500亩,林网400亩,植树20多万株,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20多万元。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新民居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村里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施工,每家补助2万元拆旧建新。隆冬时节,记者步入小弟八村,依然有一种村在林中的感觉,整齐的二层民居、宽敞的街道,掩映在林木之中。“我们村夏天可凉快了。有时候,别的村子光打雷不下雨,我们村子雨就下得比其他村多。”村民刘贵海感受到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生态新农村的恩泽。

    2010年春天,峰峰矿区西和村将占地120亩的废弃铁矿、80亩的废弃煤矿等集体资产复垦后盘活,租赁给种养大户发展高效农业、养殖业,村集体将120多万元有偿使用费用于建设村内道路、饮水、文化等公益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采访中,许多地方的村干部表示,盘活集体资产,再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活力,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河北日报记者赵红梅、艾秀廷)

【责任编辑:丁宁】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