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进入“三伏天”,今年“三伏天”共计40天。传统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今年的“三伏天”,7月17日交“初伏”,7月27日交“中伏”,8月16日交“末伏”,8月26日“出伏”。
“夏三伏,晒冒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说,三伏天,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
她建议,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如必须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要注意随时补充水分,可多喝清凉饮料、淡盐水、绿豆汤等,同时采取防晒措施。
在饮食调理上,她建议可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菊、芹菜、黄瓜、苦瓜、萝卜叶等。这些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能。
她说,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但要适量,否则伤胃。(新华社)
三伏天后开启“烧烤”模式 防中暑5妙招
三伏天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日子,通常人们在这个时段最容易心烦意外,食欲不振,而且还容易中暑。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前两者症状较轻,出现体温升高、面色潮红、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只要迅速离开高温环境,适当休息并补充水和盐分,症状很快就能得到缓解。重症中暑,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
三伏天防止中暑有妙招
一、是躲避烈日。10时到16时避免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孩子、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时段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二、是遮光防护。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防晒霜。
三、是补充水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少喝甜饮料,多喝白开水。
四、是加强营养。平时可多喝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五、是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人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中暑。 (家庭医生在线)
一份寒气一份毒
“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东西。中医认为:寒气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是万病之源。
一份寒气一份毒,身体里寒气重的人一般有这样一些表现:怕冷,四肢、关节等部位常冰凉甚至肿胀;腹部、腰部、颈部冷痛酸胀;受凉或用过冷食后易腹泻;爱上火,口舌生疮、目赤、咽喉肿痛;倦怠无力,精神不振、眩晕等等。
寒气给人体带来的常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许多疾病。寒气会引起气血凝滞,导致肩背痛、胃痛、腰腿痛等各种疼痛症状发生;寒气还能造成人体水液运行障碍,使人咳嗽痰多、腹泻、水肿、风湿;寒气和湿邪结合能形成寒湿,关节又肿又痛,患风湿和类风湿性疾病的人对此体会最深;寒气和湿热结合,使人虚火上升。中医认为阴阳互相依存,一处寒则一处热,寒气容易束缚体表产生郁热。如果你经常上火而又觉得身体内有寒气的话,那可能是虚火。此时别急于吃降火的食物或药物,要调理好身体达到阴阳平衡,否则可能身体会越来越虚,火气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