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上,模特正在展示清河羊绒企业产品。郑春雨摄
■阅读提示
从梳理原绒到纺纱织衫,历经30多年的清河羊绒——一个无心栽柳的特色产业如今已绿树成荫,年产值达160多亿元。
产业不断向上游延伸成长的背后,是一部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几代人接力完成的创业史。走近他们,你才会真正理解,那些隐藏在简单的增长数字背后的鲜活脉动。从致富冲动驱使下的野蛮生长,转向追求理想驱动下的创新发展,站在今天的时代拐点上,清河羊绒真正的创业故事才刚刚开始。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王丽平
回望:先行者的悲情与光荣
11月20日,63岁的宋永恒从里边打开东高集团大门的锁,把记者迎进去。门里的景象已经显得陈旧,但迎面气势仍在的假山、仿古的小亭子和一组落满灰尘却造型生动的石雕山羊,透露了这个已淡出人们视野的工厂曾经的繁荣。
宋永恒和他的东高集团曾是清河的一个奇迹。1989年,他带着样品只身闯进广交会,一下订出40吨羊绒,打破了当时外贸公司的销售控制,清河羊绒开始直面国际市场;1990年起,他的企业第一个上纺条、纺纱、织裤,最终织出清河第一件羊绒衫,打开了从原料到深加工另一个维度的发展空间……一样样数过去,老宋带领的东高集团创出过清河羊绒产业的14项“第一”。
大门和办公楼之间的景观标有施工单位和时间——1994年,那是东高集团的鼎盛时期,老宋回忆:来要货的车每天排起长队,企业忙于迎接来自全省各地甚至外省的考察者,多时一天好几十拨……
激情燃烧的火热局面下却酝酿着危机。1996年,由于一款新品热卖,老宋将当年的产量一下由六七万件提高到一百万件,自己产能不够,就组织60多家小加工厂“参战”。然而来自市场变化的风险一夕爆发,销售节奏失控,积压和甩库存带来的巨大亏损让企业元气大伤。这次事件是下坡路的开始,不断收缩规模的东高集团坚持到2007年,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彻底停产。
宋永恒是清河羊绒第一代创业者的代表,东高集团也是同期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据他说,当时经常一同开会交流的同行有将近20家,“坚持到现在正常经营的几乎剩不下了。”然而他们开创的产业之路却并未停步,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如今清河数得上名号的羊绒制品企业的创办者,有许多都曾是东高集团的员工、供货商或加工户。
宋永恒用“盲目”这两个字概括东高集团从巅峰跌落的原因。经营模式不科学、市场意识差、管理粗放……今天,老宋已经可以冷静地一条条总结教训。这似乎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直面市场大潮,毫无经验可借鉴、却凭着勇气闯开局面的一代创业者共同的痛点。
然而一切还没有结束。正对着东高集团大门,隔路竖着一块大牌子,上面是一个电商创业孵化器的介绍和规划,这是老宋目前的心头第一大事。也许是巧合,东高村成为清河“淘宝村”发源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做电商卖羊绒制品。老宋希望依托这一优势,将占地数百亩的东高集团改造成电商的创业聚集地,他已为此奔波很久,目前初见眉目。
事实上,老宋的十年并未完全闲居,通过房屋出租和其他一些经营,也算薄有积累,但他说,那只是收入,不是事业,“我还想当个领头羊。在清河,我想我是最了解羊绒的人。”
远望:清河“羊绒圈”花开上海
当“老宋们”在清河创业犹酣、日进斗金时,有一群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走出了清河。上世纪90年代前后,作为全国纺织业中心的上海迎来了这些推销羊绒的清河人,历经多年发展,他们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