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曹青对话|董耀会:行走长城40年,把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2024-05-27 21:45: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不久前我们再次见到了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年近七旬的他,清瘦健朗,身材高挑,虽已华发染鬓,但一聊起长城,双眸炯炯,神采飞扬,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的青春时光。

他欣喜地告诉了我们一件关于长城的好事:不久前,他在内蒙古考察长城时发生的一件事。“你猜,我吃到了啥?”“他们端来了一盘产自山西长城脚下的阳高京杏,杏子甜如蜜,一直甜到了我的心坎里……”

后来才知晓,在那几枚杏子里,他欣慰地品出了长城资源渐渐“活”起来的味道,也看到长城沿线日渐繁华的人间烟火;今年4月,他又到山西阳高参加了一场杏花节,游客络绎不绝,十分热闹。他更加欣慰了,深切感受到了——当前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以及长城沿线省份协同发展的强劲脉动。

用脚步丈量长城,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爱护长城

“要在长城上留下第一行完整的人类足迹!”

董耀会想起40年前,自己下定决心和两位小伙伴们徒步行走长城那一刻的想法,依然心潮澎湃。

“那时,18岁参加工作的我,在秦皇岛电业局一干就干了10年,工作经常在野外,能接触到长城,我便对长城有了深厚的感情。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当时我是一名文学青年,老想着写一写长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亲自去走一走,去感受长城的雄伟与壮丽,去体验那份历史的厚重。后来,我们行走时写下的《长城日记》,也成了关于长城的最好的文学创作之源。”其实,1982年,他就萌生了徒步考察长城的念头。准备了两年,1984年5月4日,他与同伴吴德玉等组成“华夏子”团队,后来,张元华加入了进来,他们沿着明长城遗址开启了徒步考察的征途。

在经历了508天、行程7400多公里的艰难穿越后,最终完成了“在长城上留下第一行完整的人类足迹”的壮举,填补了历史空白。

“今天看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40年了,但是时间越久就越有意义,比如,40年前我们回来后写的《明长城考实》就很有意义,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是那个年代最原始的记录,那时根本没有人知道完整的长城的样子,也没有人研究和记录长城的样貌,而我们把历史记录跟现实状况进行结合。”董耀会说,他们是首次较完整地记录下长城40年前的原生态样貌和保存状况。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和精神层面,去研究和解读它。董耀会渐渐地从文学青年的懵懂开始向长城专家的严谨转变,而这需要他不断地学习历史知识和研究阅读长城方面的专业书籍。

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让他念念不忘的“萧华之问”。他回忆说,就是这个不经意的问题,一直指引着他,对长城追问而思考,引着他走进与比较陌生的理论研究领域。

1984年9月17日,“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一期工程竣工典礼在八达岭举行,“华夏子”团队应邀参加了这个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参加此次活动的开国上将萧华问董耀会他们,“为什么从秦始皇到朱元璋都修长城?当时不修长城行不行?”董耀会有些迟疑地说了句“为什么不行”。那时的董耀会兴奋点都在长城的历史和走向上,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后来这个问题让他思考了多年,也被他称之为“萧华之问”。由此,董耀会开始了由行走长城到研究长城、宣传长城,40年来,在他的指引下,让更多人认识了长城、爱上了长城。

“我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向世界讲述中国长城的故事。”董耀会说,其实,历史上欧洲也有长城,中国也有长城,它们有何不同?中国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构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秩序,在守望和平的同时,开放、包容地接纳不同文化,这就是中国长城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的集中体现。董耀会坚持不懈用各种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长城精神、中华文明的特性。

2002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时,他曾陪同其游览参观八达岭长城。当一行人走到北二楼遥望北三楼时,董耀会对布什说了这样一段话,“实在不想打仗的民族才会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长城,而且这种愿望不是权宜之计,否则也不会把长城建得如此雄伟坚固。”

“下来后布什总统签了名就准备走,我说我们在路上交流了和平,所以希望您为和平写一句话。”布什在留言本上写下了“Peace to our people!Best wishes”。新华社当天的报道就是“祝愿我们的人民永享和平”。

长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爱好和平的文化情结。长城的每一块砌砖、每一块垒石上,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和平愿望,而这,也正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40年深情守望,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长城

从1984年至今,40年来,董耀会一直用生命陪护长城,也一直走在创新探索、保护利用长城的道路上,其间还经历了生死考验。

2000年,在从考察长城回来的路上,他乘坐的车遭遇两死三重伤严重事故,他受到严重脑震荡,昏迷了一周多,颧骨、眼眶骨变形,一只眼睛几乎失去了视力。出院后正式工作做的第一件事,董耀会却是——对外发布长城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们在结束明代长城考察时,提出来一个观点,就是三个‘三分之一’:明代长城只有三分之一的墙体还保存得比较好;有三分之一多已经倒塌了,成遗址了;还有三分之一,是连遗址都没了,已经彻底消失了。”当时,董耀会知道他的这一发布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

董耀会说:“我一直觉得,长城像父亲,父亲生育养育子女,现在父亲老了,需要我们去反哺,同时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要依靠它,依托它来滋养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对董耀会而言,长城已然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的家园,是心灵的归宿。

“叫我怎能不爱它?!”董耀会讲述了他在2002年到狼窝沟口东侧野狐岭长城考察时的一幕,原本一人多高的墙体遗址不见了,石料被取走,长城被削平……那情景让他感到震惊和心痛。后来,他又看到过一幕幕令人心痛的“破坏性修缮”:辽宁虎山长城被推倒用新砖修葺一新、山东段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石头长城被拆掉重修成八达岭长城的高大模样……现在损毁长城的行为越来越少了,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人们对长城的保护和敬畏感越来越强了,开始发自内心地爱它、护它。

“如果做一件事能让你觉得活这一辈子值了!那就去做!我一辈子守护长城,值了!”40年的深情守望,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长城,当我们问董耀会这一辈子值不值时,他如是说。

如今董耀会对保护长城依然乐此不疲,除了呼吁人们亲近长城、保护长城外,还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根基,组织研究长城文化,宣传长城文化,为长城著书立说。他用脚步丈量了长城之后,写作出版了《明长城考实》,随后又完成了通俗读物《长城万里行》《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守望长城——董耀会谈长城保护》《长城文化经济带建设研究》等系列专著。截至目前,他牵头组织编纂了2300万字的《中国长城志》、撰写了《长城:追问与共鸣》;目前又在做《中国长城史》丛书,要用长城串起我国长城的制度史、修建史、事件史、人物史。此外,他还参与筹备成立了以长城保护为宗旨的中国长城学会;参与研究《长城保护条例》;倡议设立长城保护基金会,成为第一任主任;成为“长城保护”项目负责人之一……

无论是长城相关的研讨会,还是修缮现场,都少不了董耀会的身影。他一直还在推动“长城学”的创建与发展,不仅在长城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更源源不断地培养了一大批民间研究长城、守护长城的后备力量。

传承长城文化,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信中提到,“这些年你们自发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并依托长城资源走上了致富路,我很高兴。”并勉励乡亲们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看到报道后,董耀会第一时间表达了激动的心情:“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深感振奋和鼓舞。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长城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作为一名长城爱好者和研究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继续积极参与长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长城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0年来,董耀会沿着长城一路行走、一路考察,以他的独特视角和方式,爱护长城、发现长城。他坦言,几十年来长城沿线的一个个小村庄,可以称“山乡巨变”,它们一点点由贫困走向小康、由山间乡野走向世界舞台,透过长城他看到了一个热气腾腾、活力满满的中国。

走进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山林之间绿意盎然,初夏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山西不断加大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力度,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深挖古长城沿线文旅资源,将自然景观、历史遗存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如今,山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干支相连,四通八达,把沿途景点串联起来,犹如一条条彩带,吸引游客前来打卡,让人们感受明代大同古长城沿线的壮美风光。

再回到文章开头,董耀会给我们讲述的那个阳高京杏的故事,我们豁然开朗。

原来董耀会是要说明,盘活长城资源,要走好全国一盘棋,不光是山西,现在国家大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城沿线许多地方的老百姓依托长城资源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产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北京延庆八达岭镇石峡村,中国长城学会曾多次到当地考察指导,村民们通过开设农家乐、民宿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和增收。此外,长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和特色产品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董耀会认为,当今最大的长城保护利用工程就是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它是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的建设方案建设的国家级景观,整合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文物和文化资源,按照“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的原则构建总体空间格局,着力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带动沿线村庄产业优化与振兴,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让世代守护长城的群众真切感受到古老长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魅力,确保长城的保护和利用良性循环、永续发展。让我们共同保护好、传承好长城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讲好新时代的长城故事、中国故事。”

如何传承和发展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让更多人爱上长城?这个问题董耀会一直思考,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研究,他认为,传承和发展长城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加大长城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长城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其次,要深入挖掘长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长城文化品牌和产品。同时,也要加强长城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深入了解和爱上长城文化。

“积极探索长城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模式,让长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董耀会知道,新时代激活长城文化资源,让长城走向人民生活、造福人民生活,同时沿线百姓又通过不断更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反哺长城、保护长城、塑造长城,推动长城不断活化、新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两千多岁的长城,一直活着、生长着……因为长城与陪伴着它的人们,开启着一场又一场的“双向奔赴”之旅。

监制:刘成群 张文君

策划:梁海涛 侯鑫辉 曹青

编导:周国梁 杨爽

摄像:王宏飞 张文进 桑亚君 张超

后期:张超

文字:刘萍 朱艳冰

美编:曹珍

编辑:张子涵


责任编辑:张子涵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