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风|青春的位置(报告文学)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编者按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最珍贵的年华。
是的,人人都拥有青春,但如何度过则展现着精神和品格。
24年前的春天,保定学院有15位毕业生签订了一份青春无悔的西部支教协议。这一去就是3000多公里,这一去就是24载。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收到了一封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这也给中国千千万万的青年,指明了青春的方向——“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时光荏苒,又一个十年。
十年间,保定学院200多名毕业生志愿奔赴西部基层一线任教。
今年,又有15位即将毕业的学生奔赴西部支教。
河北日报特邀作家李春雷走近这群永远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笔记录他们执着坚守的感人事迹……
2000年8月,保定学院(时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15名大学生,选择西部,走向西部。 保定学院宣传部提供
2024年1月,我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采访。
采访对象,是十几位24年前的大学生。
2000年8月,他们从保定学院毕业,来到这个万里之外的“天边小城”,教书育人。而后,成家立业,开枝散叶。
哦,这些当年的大学生,现在已变成了大学生的父母。
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信念,早已与这座小城融为一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习惯,他们的口音,甚至他们的相貌,大都已经本地化。谈话间,他们会不自觉地说“我们新疆”“我们巴州”“我们且末”……
2014年5月10日,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用同心同向的选择把自己的根稳稳扎在大漠深处。(本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贾 恒摄
一 小小红柳
李桂枝,女,1978年10月生,河北省定州市砖路镇台头村人,2000年保定学院中文系毕业。
李桂枝从小就内向且略带自卑,不喜欢与人交流,命运却安排她到遥远的且末县任教,并直接担任班主任。
班里有一个名叫吐逊江的维吾尔族男生,学习基础差,上课时要么跟人说话,要么趴在桌子上睡觉,特别让李桂枝头疼。
有一次,李桂枝让大家写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吐逊江并没有按要求来做,而是写了《我的姐姐》。她本想批评几句,谁知看着看着,眼圈竟红了,很多句子虽不通顺,感情却真挚。看来浑小子内心深处也有柔软一角。
第二天,李桂枝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发现吐逊江和三个汉族男生在拼音方面错误严重。尤其是吐逊江,连q和d也分不清楚,更不用说前后鼻音了。
李桂枝决定放弃周六休息时间,给他们四个专门补习拼音知识。一番周折后,三个汉族学生终于弄懂了前后鼻音的区别,但吐逊江还是出错,他越学越乱,甚至变得焦躁不安起来。
怎么办?
李桂枝内心烦闷,又气又累。她拿起笔,在纸上信手涂鸦,画了一个气球。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大大的q。猛然,李桂枝突发奇想。
她叫来吐逊江:“你看这像什么?”
“气球。”
“像是咱们刚学的哪一个字母?”
吐逊江眨眨眼:“喔,像q。”
“对了,你的联想能力很强,q像气球飞高高,下面的尾巴就是我们手中拉的线。”
说着,她又画了一匹马:“你再看这马蹄像哪个字母?”
“我知道了,像d。”
“是的,你真聪明!上面的竖线就是马腿,蹄子肯定是在腿下面了。”
吐逊江很快就掌握了这两个声母的发音,高兴得手舞足蹈,像刚刚考了一百分。
补课之余,李桂枝主动与吐逊江聊起来。交谈得知,吐逊江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姐姐、姐夫一起长大。李桂枝恍然想起了那次写作文的事情。
从此,她就格外关心这个学生,但凡看到任何进步和优点,总是不吝夸奖。
渐渐地,吐逊江变化了。后来,他考上高中。再后来,考入大学……
班上有一个女生叫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形象靓、气质佳。
李桂枝安排她担任班文艺委员。可是不久,李桂枝又发现一个问题:男生特别喜欢找她聊天,而且聊起来没完没了。花季雨季,少男少女,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恐怕会影响学习。
有一天,李桂枝专门把她唤到办公室,认真地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姑娘莞尔一笑:“电视节目主持人。”
李桂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主持人不仅要口才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点点头,若有所思。
李桂枝说:“所以啊,从现在起你就要开始努力了,千万不要被其他事情耽搁啊。”说完,深深地看着她。
小姑娘似乎明白了什么:“放心吧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几年后,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顺利考入中南民族大学。她,就是现在国内播音主持界小有名气的新疆姑娘“小米”。
李桂枝写过一首诗《小小红柳》:“车尔臣河的水,塔克拉玛干的沙/记得那一年,为了妈妈的强大/我们奔向了遥远的老阿那/小小的红柳,种在了我们新的家……”
是的,昔日的小小红柳已经长大,在老师们的庇护下,一棵又一棵红柳正在拔节生长……
2000年7月,保定学院(时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为即将奔赴新疆且末任教的优秀毕业生举行欢送仪式。保定学院宣传部提供
二 树人如树木
侯朝茹,女,1979年1月生,河北省曲阳县晓林镇西赵厂村人,2000年保定学院历史系毕业。
第一次经历沙尘暴的可怕情形,让她至今难忘。
那天上午,她正在上课。天,突然昏暗了,犹如一块巨大而密封的黑布罩下来。
学生们大喊:“沙尘暴来了!”
她回过神来,赶紧伸手去摸电灯开关。啪嗒、啪嗒,连续几下,没有任何反应——停电了!
此时,有同学点亮了一根蜡烛,室内终于有了微弱光亮。室外却是面对面不辨人脸,往门口一站,飞沙走石,呛人的土味儿塞满鼻孔。她慌忙退回教室,把门关紧,心怦怦乱跳……
当天晚上,尽管她把宿舍门窗关得死死,可第二天醒来,房间依然被无孔不入的沙粒洗劫了一遍。风停沙静之后,清理出的沙尘,竟然盛满了洗脸盆。
这时候,侯朝茹真是有些沮丧和后悔了。但,侯朝茹偏偏又是一个倔强的姑娘。既然沙尘暴来时会耽误学业,她就更加珍惜正常天气里的上课时间,力争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作用。
工作量增大,再加上恶劣的环境,她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嘴唇干裂、咽喉疼痛、流鼻血……
恶劣的自然环境,闭塞的交通,让有些人开始动摇。
2002年底,一位同事要调走了。车站送行时,班上四五十个孩子全来了。汽车要开动时,孩子们都哭了,不停地挥手:“老师,我们爱您!老师,您一路平安!”
这时候,一个学生流着泪问侯朝茹:“侯老师,您会不会走?”
侯朝茹瞬间就怔住了。过了几秒,她拍拍孩子的肩膀,郑重地回答:“不,我不会走的,我要把你们教到毕业,还要亲眼见到你们长大!”
文波和文绯是一对兄妹,家境困难,但两人学习刻苦。侯朝茹主动帮他们申请贫困生助学金,减免了伙食费。
有一段时间,文绯的成绩下滑严重;文波上课时也总是低着头,一脸木讷。侯朝茹很快就摸清了情况,原来进入高三后,文绯感觉学业压力大,产生了焦躁情绪;文波则是视力下降厉害,看不清黑板,又不想配眼镜增添父母的经济负担,心底很纠结。
周末,侯朝茹带着兄妹俩到医院做检查。医生建议文波要配眼镜,文绯原有的镜片度数也要提高。
过了几天,侯朝茹喊兄妹俩来办公室一趟,将两副价值1300元的新眼镜送给他们。
两人意外极了,激动得哭起来。
文波说:“老师,等我将来挣钱后,一定还您!”
侯朝茹笑着说:“老师最想看到的就是你们学习好。现在最重要的是为高考全力以赴。”
此后,她多次与兄妹俩谈心,帮他们释放压力、缓解焦虑;那年元宵节,她带着爱人和孩子陪兄妹俩放鞭炮、看烟花;高考前,又特意给他们送去水果……
兄妹俩高考非常成功,分别考上了上海和乌鲁木齐的大学。
谈到侯老师为他们兄妹俩配眼镜的事,文绯至今记忆犹新:“侯老师给我哥配的是矫正视力的中子镜,给我配的是当时最好的多焦点镜片,正是这两副眼镜,帮我们把未来的路看得更清楚。”
2000年8月,保定学院(时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首批奔赴新疆且末任教的毕业生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路途中留下了一张合影,记录下青春的坚定选择。 保定学院宣传部提供
三 大漠“侠侣”
王建超,女,1979年6月生,河北省易县凌云册乡凌云册村人。2000年保定学院体育系毕业。
王建超虽是女子,名字和性格却极像男生,初中时便开始练习体育,高中毕业后考入保定学院体育系。在大学校园,她与同学王伟江相爱了。两人不仅专业相同,而且都喜欢读武侠小说并向往远方。
1999年,她看过一部关于新疆的纪录片,镜头里全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叶子绿油油,花朵金灿灿的。当时呢,她正和王伟江谈恋爱,就对他说:“新疆真美,咱们毕业后要是能去那里,该有多好。”王伟江答道:“好啊,咱们可以像一对侠侣,一起背着行囊奔向远方。”
2000年3月的一天,且末县第二中学段军校长来到保定招聘时,王建超正在热火朝天地打篮球,远远地就看见王伟江飞奔而来。
“你不是想去新疆吗?那边来人招聘了!”
于是两人一起来到招聘台前。段校长翻看着他们的资料,条件全部符合,尤其是王建超,在校时便入了党,不仅是河北省2000年优秀大学生,还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干部。
段校长点点头:“不错,你们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吗?”
王建超想了想,问:“且末二中有体育馆吗?”
段校长愣了一下,回答道:“有,体育馆可好了,还有塑胶跑道呢。”
于是,两个年轻的恋人只用了半天时间,就签订了就业协议,完成了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
其间,在王建超身上又发生了两件事:一是专接本考试成绩揭晓,被河北师范大学成功录取;二是老家易县那边传来消息,应聘的单位通过了。
当时,如果她选择退缩,男友王伟江肯定也会放弃去新疆。
王建超含泪咬咬嘴唇,还是坚定了初心。
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且末二中。刚刚放下行李,他们就跑去寻找段校长口中的体育馆。作为体育老师,那才是他们的舞台。
天呐,漫天黄沙的土操场上,只有一个破旧的篮球架,哪里有什么体育馆和塑胶跑道?
瞬间,他们心情跌落谷底。
第二天,他们去“质问”段校长。谁知对方拿出一张图纸,笑着说:“别急,马上就要建了。”
两人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由于当地三面被沙漠包围,操场上的浮土厚厚一层,踢足球时,一脚下去几乎看不到球。每次上体育课,最累的不是掐表、裁判,而是划跑道,因为学生跑两次,就看不到标志线了……
遇到困难,两人就相互鼓励。
王伟江对王建超说:“起码还有一个篮球架,你喜欢的篮球课是可以开展的。”
王建超对王伟江说:“人家巴西、阿根廷球星好多是贫民窟出来的孩子,没有几个是标准足球场上长大的。你喜欢足球,也可以带大家踢啊。”
到新疆的第二年,两人就结了婚。没有婚纱照,没有婚宴,甚至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学校送了一对儿红色暖壶,犹如两颗年轻而火热的心。
如今,20多年过去了,男方成了且末一中副校长,女方仍然坚守一线,担任体育老师。
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这对昔日追求浪漫的“侠侣”,早已成为且末的一草一木。
2024年4月,即将赴新疆且末任教的2024届毕业生代表庄严宣誓。 郭子鉴摄
四 手机之恋
周正国,男,1977年5月生,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井沟村人,2000年保定学院化学系毕业。
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演唱了一首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这支合唱团由河北省阜平县的44名孩子组成,最大的11岁,最小的5岁。
他们的演出,震惊世界。
远在且末教书的周正国,通过电视看到这一幕时,泪湿眼眶,因为他也来自阜平。
2000年,新疆且末县教育局和且末二中到保定学院招聘毕业生,化学系学生周正国感觉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于公,是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于私,工作单位早早定下来,可以为不太富裕的家里分忧解难。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周正国不仅教学基础扎实,并且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对学生们非常关爱。
当时他班里有个叫买买提的男生,上课纪律松懈,课下性格孤僻,经常与人打架。于是,他进行了一次家访。得知买买提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因为家庭条件困难,父亲长期外出打工,留他一个人在家。周正国明白了,买买提缺少父母的爱,才形成了这种性格。
后来,周正国格外关心买买提,时常夸他聪明能干、懂事孝顺。工作之余,他还抽出时间给买买提补习功课。生活上,每逢家里炖羊肉,就请他到家里一起吃饭,经常送他一些衣服……
周正国认定要把根扎在且末后,2002年5月,便买下了新房,简单装修一下,就搬了进去。后来,大家纷纷给他介绍对象。
但,周正国有自己的想法。新疆离河北太远了,平时他无法照顾独居在家的父亲,所以想找一个河北老家那边的女朋友,这样既可以一起回去探亲,双方老人也能相互有个照应。
2007年,周正国回家探亲,有人给他介绍了同乡一个叫刘庆霞的姑娘。巧的是,刘庆霞也曾就读于保定学院,2002年中文系毕业后在老家一所中学教语文。回到且末后,周正国主动给刘庆霞发了一条手机短信。很快,就有了回信,字不多,心里却暖暖的。
从此,两人便通过手机,谈起了恋爱。
临近暑假时,刘庆霞郑重地打来电话:“如果你暑假回来,我就嫁给你。”
幸福来得猝不及防。
周正国立即买票,回家。
接下来的那段日子,快乐而繁乱:两家老人见面,筹备结婚事宜,办结婚证,举行婚礼……
婚后,刘庆霞辞掉工作,跟周正国一起去了新疆。
“这就算度蜜月了吗?”
“是的,吃个哈密瓜就算度蜜月了。哈哈……”
爱情是美好的,婚姻却是现实的。
刘庆霞被安排到塔城教书。且末和塔城虽然都在新疆,可距离竟有1500公里。
晚7时从且末坐卧铺客车,到乌鲁木齐转车时已是第二天下午1时,然后再倒车6个小时,晚8时30分才能赶到塔城托里县。
刚刚尝到甜蜜的一对儿年轻人,再度陷入相思之苦。
刘庆霞与周正国过了四年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2011年4月,周正国得知自治区教育厅领导在网上开通了微博,正在征询大家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就把自己的情况写成留言,发了过去。两天后,竟然得到了回信。
就这样,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帮助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刘庆霞终于调到了且末。
一家人,如愿团聚。
回首往事,夫妻俩并不后悔,“我们为新疆两个县市的教育事业奉献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挺骄傲的。”
五 寻找自己
井慧芳,女,1979年9月生,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遂城镇曲城村人,2000年保定学院中文系毕业。
当这位文静瘦弱的“小女生”坐在我面前时,很难想象她不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是创造且末县历史上最好高考成绩的班主任。
刚到且末时,一起去的同学大部分都当上了班主任,校领导可能看她长得太瘦小,不忍心给她压担子,只是让她担任教师,甚至连课程量也有意减少了一些。
为了证明自己,她暗暗攒足劲儿,白天一有空就去听老教师讲课;晚上回到宿舍,把饭桌当讲桌,底下摆上几张椅子当学生,一遍遍练习讲课,直到深夜。
后来,她脱颖而出,也担任了班主任。
阿里木是一个阳光开朗的维吾尔族少年,篮球打得特别棒。井慧芳看到他的特长,就让他担任体育委员。不久,她发现这孩子经常在自习课时偷偷地带着几名同学去操场打球。井慧芳阻止了几次,他竟然非常生气,认为老师不应该打扰他们的体育活动。
后来,井慧芳与阿里木的母亲沟通,才知道阿里木很早就没有了父亲,母亲因为工作忙,也无法及时管教他和弟弟。以后的日子里,井慧芳就经常与阿里木聊天,聊球星、聊未来,也聊亲情与生活,渐渐地就成了好朋友。
看到阿里木打开了心结,井慧芳与他约定:“只要你能够专心学习,成绩稳定上升,我就会让你去篮球场上尽情奔跑。”
“一言为定!”
“好,说到做到!”
阿里木很守约,井慧芳也践行了诺言,让他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最终,这个少年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并在大学里担任校篮球队队长。
类似阿里木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都愿意把井慧芳当成“知心姐姐”。
2010年夏,井慧芳班上29人全部考入本科院校,其中18人进入重点大学,创造了且末县历史上最好的高考成绩。
之后,巴州劳模、巴州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一个接一个地到来。
2021年,井慧芳还被评为特级教师,成为且末县仅有的六名之一。
大家都说,实至名归。
的确,自己的孩子病了,她手足无措,可无论再乱的班,只要经她调理一番,总是井井有条,总能在全县名列前茅。每天想着班级里角角落落的事情,好像着魔似的,永远也琢磨不够……
“学校,是我一生的使命和归宿。只有在这个世界里,才会找到真正的我。”面对笔者,井慧芳有感而发。
是的,昔日那个文静瘦弱的女孩,终于寻找到了阳光和价值,也寻找到了简单快乐的自己!
青春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于远赴祖国西部支教的他们而言,青春是成长的过程,是泪水与汗水交融的过程,是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对抗恶劣环境和气候的过程,当然也是奉献爱心的过程。
毋庸置疑,这群新时代的知识青年们,勇敢地选择了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方向。
那里,就是青春的位置。(李春雷)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