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让盐碱地变“新粮仓”——春耕春管一线见闻⑦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一场春雨过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麦田更绿了,处处充满生机。
“雨下得很及时,你看这株旱碱麦已出四个蘖,株高差不多20厘米,长势良好。盼着今年又是个丰收年。”4月3日,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来到麦田查看小麦长势,他拿起一株旱碱麦,高兴地说。
跟着杨东进行走在田间,记者看到,一个由白色栅栏围成的四四方方的区域格外显眼,栅栏内安装着物联网孢子捕捉仪器、物联网虫情测报灯、田间生境远程监测设备、田间小气候及土壤墒情监测仪,尽显“科技范儿”。正在这里查看设备的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于荣艳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农田四情监测站。
“过去种田靠经验,现在种田看数据。”于荣艳说,根据小麦生长周期的不同特点,利用这些设备,就能对虫情、苗情、土壤墒情进行识别监测,经大数据分析后,为小麦的施肥、灌溉、虫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说话间,于荣艳用手机打开了微信小程序“依科慧联”,进入了农田四情监测站的监测预警系统手机版页面,空温、土温、空湿、土湿、光照、雨量、风速……麦田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
于荣艳将当天监测到的信息一一告知杨东进,并指导相关农户为麦田增施叶面肥。
于荣艳说,如今,有了新技术的助力,一部手机就能了解实时数据,现在种田更省事也更高效。
在田间,农田四情监测站的设备通过自身装载的传感器,实时采集风速、虫情、光照、雨量、温湿度等数据,并及时传送到物联网监控服务平台。
“监测站就像是‘天眼’,可以让我们及时掌握信息,精准制定技术方案,让种地有了更多科学依据。”于荣艳指着物联网虫情测报灯介绍,害虫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在虫害防治分析上,该款监测设备可智能识别虫害种类和数量,实现了害虫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望着绿油油的麦田,于荣艳说,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全域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几十年来,黄骅市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通过选育良种、改善土壤、优化种植技术等举措,凭借科研人员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使盐碱地逐步变成“新粮仓”。
提及科技创新,杨东进指着面前的麦田介绍,他们种植的是中捷产业园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旱碱麦良种“捷麦19”,使用的是微沟播种技术,这种技术更有利于土壤保水,便于小麦出苗。
“我们受益于好技术、好麦种。去年,我家20亩地的旱碱麦实现了大丰收,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杨东进说,看到曾经的盐碱地如今变为“新粮仓”,他特别高兴。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