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七十六年的第一次“相见”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4月3日8时30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在这儿呢,史万忠!”76岁的史荣升在儿子和堂弟的陪同下,在烈士英名墙14万多个名字中,终于找到了父亲。
“爹,儿子来看您了!”话一出口,眼泪夺眶而出,这是他第一次与父亲“相见”。
史荣升,霸州市煎茶铺镇十间房村村民,史万忠烈士是他从未谋面的父亲。
久久凝望着这熟悉的名字,史荣升竟不知从何说起。
按照家乡的习俗,史荣升的儿子史俊标、史俊同给爷爷倒上一杯酒,拿出从家乡带来的点心和水果,并献上一束鲜花。
“爹,您可回来了。”史荣升拿出一块红布,弯下腰,轻轻地擦拭着父亲的名字。
1948年史万忠离开家乡时,史荣升还在母亲的腹中,关于父亲的一切,他都是从家中长辈讲述中听来的。父亲在村里当过民兵,离开家后参了军,又去了抗美援朝战场。
如今,家中和父亲相关的东西,只有两张证明书。
一张是革命军人证明书,上面写着“兹有史万忠同志系1949年1月参加人民解放军,现在四二军一二六师三七七团一营一连工作,其家属得按人民政府军属优待条例享受军属荣誉与优待。”证明书用相框摆在家里堂屋的桌子上。
一张是烈士证明书,“史万忠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被评定为烈士。”曾被母亲深藏在柜子里。
“我爹是1951年12月份牺牲的。”史荣升听老人们讲起,1952年家里才得着信儿。
父亲1926年出生,离开家后直到牺牲也没和家里联系。多年来,母亲独自带着一双儿女生活,直到2016年去世。
“爹,娘一直念叨你呢!”一提起母亲,史荣升心疼不已,“她活着的时候,就老让我们去找找您,她说不想自己死后守个孤坟。”
70多年前,上百万志愿军将士告别亲人,走向抗美援朝战场。有19.7万多名英雄儿女,长眠在异国他乡。2014年以来,中国先后迎回10批共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帮助烈士找到亲人,是祖国的承诺。
找到父亲的遗骸,是母亲生前的心愿,也是史荣升的牵挂。
2022年9月,史荣升接到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第八批从韩国归来的志愿军烈士遗物中,找到父亲史万忠的一枚个人印章。
等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音信。
他和家人采集了DNA信息,由退役军人事务部负责和烈士遗骸进行比对。今年1月,结果传来,比对成功,父亲的遗骸找到了。
从此史荣升就多了个心思。堂屋桌上的相框他看了又看,擦了又擦。
两个儿子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了打算。眼瞅着清明将近,他们和家人商量,一定要带父亲去趟沈阳,见见爷爷。
出发前一天,史荣升带着一家人来到村北的祖坟。“我爹回来了,娘,您在天之灵就放心吧!”在母亲坟前,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
在霸州,有55名烈士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4月2日一大早,史荣升一行5人从家出发,驱车700多公里,17时许抵达沈阳。3日早上,他们早早就来到陵园。
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爷爷,家里都挺好的,您就放心吧。”史俊同轻声抽泣着说。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干部群众和学生们,纷纷来到这里缅怀英烈、祭奠先辈。
“咱们还要常来看看。”离开陵园前,史荣升转身望着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对两个儿子说。(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高 珊)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