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太行风|白洋淀 飞鸟集

2024-03-29 07:36: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紫绿的苇锥顶着闪亮的冰帽钻出来,鹅黄的垂柳对镜梳妆,数不清的鱼儿在芦苇荡间游来游去,成群的小天鹅如一团团云朵在淀水上漂浮;荷叶擎伞盖,菱叶镶紫边,须浮鸥夫妻站在荷叶上眺望远方,身边的雏鸟顽皮地戏着水;芦花如雪,采菱船在“雪”里穿行,豆雁、赤麻鸭呼朋引伴,上千只白鹭在淀里觅食;冰雪封冻了波浪,大鸨和灰鹤漫步在淀边青绿的麦田间……

这,是梁昊宇眼中白洋淀的一年四季,也是他眼里最美好浪漫的“飞鸟集”。

2023年4月28日航拍的白洋淀。(本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

2020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梁昊宇就来到了雄安新区。

当时,正赶上白洋淀水质持续改善时期,他负责和参与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项目建设。白洋淀是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的重中之重。

梁昊宇外表清秀文弱,做起事来却刚毅果断。他所在的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测大厅里,β射线法扬尘在线监测仪、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水污染预警溯源仪等仪器,一刻不停地“忙碌”着。而他一戴上VR眼镜,青春的面庞上,表情立刻严肃起来。梁昊宇的职责是运用科技手段巡查一整套空、地、淀立体化监测体系的运转情况:空中,两台无人机分别搭载水质、气质监测设备,俯瞰巡逻;地上,大气移动走航监测车、水质移动监测车来回穿梭;淀里,水质监测无人船及各个预警站、监测站,实现了白洋淀360度无死角全覆盖监测……他将根据这些监测结果,发现问题随时出发。

一张水质荧光指纹分析图表摆在他面前,ABC三区水体呈现出不同的光谱和各监测指标数值,经过仔细观察、比对,他发现:A区可能存在疑似生活污水类的污染源;B区水质荧光指纹信号可能来自种植类面源,强度较低,可视为淀区本底;C区水质荧光指纹信号可能是印染废水、疑似生活污水类的污染源以及本底信号综合的结果。

梁昊宇当机立断:B区没问题,A区和C区需要马上前往勘察。

像这样迅速出发,梁昊宇和同事们已经记不清有过多少次了。淀水、苇丛、荷花、游鱼、水鸟……现在,都成了他们的好朋友。缜密细致地呵护,让淀水越来越清澈。渐渐地,鱼多了,在他们的船旁来回穿梭;鸟多了,在他们的身边飞来飞去。白洋淀生态改变的点点滴滴,早已不知不觉地,被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记录在心底。

2021年,梁昊宇与同事们在监测时欣喜地发现,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达到Ⅲ类!这意味着,白洋淀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再三确认这个结果后,大家欢呼雀跃,击掌相庆。

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南移,其支流再分支并不断更名,形成了如今的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南瀑河、北瀑河、萍河、白沟引河。白洋淀上承九河,下注渤海,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多条沟壕纵横交错。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白洋淀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自古被称作“北地西湖”。

白洋淀地处“九河下梢”,若缺少上下游协同防护,极易成为纳污之地。20世纪70年代后,因气候干旱、工农业用水量增加等原因,白洋淀水位持续下降、大旱干淀现象频发,水质严重污染。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是一场硬仗,只许赢,不许败!

雄安新区设立后,河北全省上下合力,多管齐下:退耕还淀、生态补水、废污治理、生态清淤、湿地建设……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淀水迅速清澈起来。2018年,白洋淀水质提升至Ⅴ类。这一年暮春,安新县自然资源局湿地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齐明和摄影爱好者贺友顺一起在白洋淀巡护,走到东田庄、采蒲台、东李庄三个村中间的水域,忽见岸边黄绿相间的苇丛旁,栖息着两只野鸭。

看体态,观样貌,直觉告诉他们,这不是普通的鸭子。

贺友顺将镜头拉近,野鸭的“容颜”越来越清晰:青色小脑瓜上的羽毛闪烁着绿色光泽,黑褐色肩背、白色腹羽、栗色翅膀……这是以前在白洋淀从未见过的水鸟!经咨询专家并上网搜索,他们确信这是两只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那可是珍稀野生动物,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对栖息环境要求极高,俗话说“水中无倒影,青头不落脚”,能被它们选中的水域,贺友顺和齐明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盯着照片的两人这才抬起头来,他们的眼睛都亮了……

贺友顺在淀上再次发现青头潜鸭是在2021年春天。

拍摄鸟类最好的时间是清晨和傍晚。那天,他早上四时就出发了。淀边路不平坦,贺友顺开车过去需要一个小时。到达后他将车停在附近,罩上黄绿相间的伪装网,远远看去,像是地上多了一堆枯叶和绿叶——这样就不会惊扰到水鸟。

靠近淀边只能步行,贺友顺扛着伪装帐篷,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里走。氤氲的水汽很快打湿了他的裤腿。他携带的帐篷很像部队的迷彩帐篷,与芦苇颜色相近,在苇丛中安装好帐篷后,他穿上颜色相似的衣服,戴上草帽,开始静静等待。

等待,等待,还是等待……天地寥廓,淀水悠悠,仿佛万物仍在沉睡,只有他与鸟儿一同醒来。聆听着各种水鸟动听的鸣叫,用镜头记录下它们的身姿,守护它们的安全,是贺友顺感到最幸福的事。

不知过去了多久,终于,青头潜鸭出现了!他像看到了久违的亲人,感觉如此熟悉和亲切。青头潜鸭号称“鸟中大熊猫”,体态胖乎乎的,有黑、白、栗低调的羽色,小小的白色眼珠里还有个更小的黑点……那呆萌的样子,像极了国宝大熊猫。

贺友顺利用伪装进行了近两个月的观察和拍摄,渐渐地,他爱上了这种可爱的珍禽。2021年5月,在大田庄村西北和西南方向,贺友顺同样发现了青头潜鸭的踪迹,还拍摄到几只雏鸟。因距离太远,雏鸟的“父母”又不在旁边,他当时无法完全确定。同年12月,他在藻乍淀又发现了青头潜鸭的踪迹——呵,白洋淀竟然成了青头潜鸭的冬季栖息地。

2021年5月21日,白洋淀里的青头潜鸭。贺友顺摄

2022年2月,冰雪初融之际,贺友顺拍摄到11只青头潜鸭飞来白洋淀。随后,他在白洋淀的五个水域都发现了青头潜鸭活动的踪迹,并在其中两处发现了育雏现象,可惜的是,他没有抓拍到成鸟与雏鸟一起的画面……

2022年7月初的一天,齐明随同河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管理处处长刘洵乘船前往淀中观测鸟类繁殖情况。在南部水域,刘洵捕捉到一幅珍贵画面:一只雌性青头潜鸭带着4只可爱的小鸭,排队在清凌凌的淀水中“散步”。这是最有力的证明,也是专业人士在白洋淀首次拍到青头潜鸭成鸭与雏鸭在一起的画面。

青头潜鸭正式落户白洋淀!从2018年白洋淀首次发现青头潜鸭开始,齐明就对这种珍稀鸟类能否在白洋淀育雏极为关注,现在终于得到了确定的证据,这让他的观测行动更有奔头了。从那以后,他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青头潜鸭在白洋淀的活动,淀水边、木船上、苇丛中……到处都留下了他用镜头追踪青头潜鸭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7月20日,齐明在白洋淀一处青头潜鸭栖息地,再次拍摄并记录到3只青头潜鸭的雏鸟……

2023年春节过后,白洋淀的冰尚未完全融化。两条蓝冰夹着的水波里,一群音符一样的“小白点”优雅地游过来。忽然,它们双翅一拍,凌波而起,洁白的翅膀抖下闪亮的水珠,像一朵朵小小的白云飞舞。继而,“小云朵”双翅舒展,自由翱翔于长空。

一行白鹭上青天!

贺友顺看着镜头里的“白衣仙子”,喜上眉梢:“老朋友们,你们终于平安度过了严冬。”

这群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指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下同),是本该在冬天飞走的候鸟,为什么这时候出现在淀里?

事情要追溯到2022年12月26日,贺友顺来到同口羊角淀拍摄水鸟。

这片水域本是白洋淀上游河流唐河河道,多年干涸,河底甚至种上了庄稼。雄安新区设立后,对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唐河是流经河道,于是水大了、鱼多了,一群鹭鸟迁徙途中发现了这个幸福的家园,丹顶鹤、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被吸引过来——天蓝水清,鱼肥景美,禽鸟乐在其中。但是到了冬天,鱼吃光了,水上冻了,鸟儿身体虚弱无力南飞。根据贺友顺的统计,这里有白鹭、苍鹭、夜鹭等50多只水鸟,有些因食物极度匮乏而出现濒死的情况。

为了尊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爱鸟护鸟志愿者们有一个原则:非必要不投喂。但此时,若无人工投喂,这些鸟儿会全部死亡。贺友顺估算了一下,若投喂到2023年冰雪融化,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花费五千元以上。“白洋淀的野生水鸟需要救助!”贺友顺在安新摄影群里发起倡议——消息发出,一呼百应,不仅河北的摄友、鸟友积极行动,还有许多来自北京、上海、山西、陕西、四川等地的野生动物保护人士踊跃支持。短短一个晚上,救助资金全部到位。

2023年农历大年初一,贺友顺和朋友们走了好几个市场才买到几桶鱼。他们驱车赶到羊角淀,碧蓝的天幕下,金黄的苇丛旁,冰面闪着寒光。他们将买来的鱼远远抛出去,几十只苍鹭、白鹭呼啦一下飞过来,一只白鹭因为太急,将鱼横着叼起就往下咽,不料鱼被卡在长喙的外面咽不进去,只见它来回倒腾着嘴巴,好不容易将鱼顺过来,竖着送进嘴里。看着白鹭憨态可掬的模样,贺友顺像看着自家的孩子,晒得黑红的脸庞上,漾起了慈祥的笑意。

吃饱的鸟儿,仍在他们头顶盘旋,久久不散……

除了“乐不思徙”的水鸟,还有一些候鸟来得越来越早。比如白骨顶鸡,本来是夏候鸟,现在,往往冬天未过就早早来到了白洋淀。为了保证这些鸟儿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能够安全过冬,雄安新区在白洋淀畔的人工浅水湿地,按照鸟类越冬习性增设了珍稀鸟类越冬觅食地保护区,对保护区内的水稻田采取保育式粗放收割,给越冬鸟类留足“口粮”。

伴随着生态补水,白洋淀淀区面积从新区设立之初的约170平方公里,恢复至近300平方公里。浩瀚的水面上,总有些水鸟没找到“口粮田”,在冬季来临时难以觅食,危及生命。湿地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都是这些鸟儿慈爱的“家长”,他们已经把救助、投喂这些鸟宝宝,视作自己的责任。

雄安新区是未来之城、智慧之城,也是生态之城、文明之城。雄安与白洋淀,两者因水结缘,也注定共融共生。

2024年1月,雄安新区启动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展厅前,00后讲解员范庆雨指着白洋淀苇丛中水鸟栖息的画面,眼睛亮晶晶的。她甜美的声音里透着自豪:“截至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75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69种。”

2月,她站在同一展厅内,面对冰水相间、蓝白交织的白洋淀,眼睛更亮了:“截至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7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0种。”

3月,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戴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北朱雀和红交嘴雀首次出现在白洋淀。范庆雨看着电子展板上春水荡漾、水鸟翔集的画面,忍不住嘴角上扬,弯弯的眼睛里流露出激动:“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79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3种……”

如今,白洋淀水质已经连续多年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野生鸟类呼朋引伴前来做客,越来越多的青头潜鸭在白洋淀育雏。它们从候鸟变成了留鸟,在白洋淀优哉游哉地“遛娃”,教雏鸟游泳、觅食,给白洋淀增添了温馨的气息。

为了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碧水清波,梁昊宇加入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实现了四个国内“首次”:首次将5G技术全方位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首次实现了区块链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部署应用;5G+VR、5G+北斗技术首次实现了数字白洋淀的导航;首次有水上实验室行驶在白洋淀上。这一双双雄安生态的“慧眼”,让白洋淀的每一寸水域都受到全方位保护。

安新县自然资源局有一支巡逻队,专门负责鸟类巡查。他们不分早晚和节假日,像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护着可爱的小伙伴们。与此同时,爱鸟护鸟志愿者越来越多,粗略统计已超两千人。

在齐明看来,这个数字远远不能概括珍惜雄安生态环境的爱心人士以及正在这种爱心传递中成长起来的雄安娃——齐明和朋友们经常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白洋淀的鸟类知识。当他手持电子笔,滑动屏幕上一张张高清照片,清新秀美的华北明珠、多姿多彩的家乡风景、活泼可爱的珍禽水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拨动着他们的心弦。

从政府到民间,从工作人员到志愿者,越来越多的人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着白洋淀的生态环境。贺友顺欣喜地看着这一切,拍摄鸟类三十年的他,觉得现在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候。他满怀信心地对朋友们说:“今年2月白洋淀青头潜鸭的数量已有285只!它一定会成为我们熟悉、亲近的珍禽,而不再是极危物种。”

今天的雄安,白洋淀里鱼群涌动,水鸟翔集;千年秀林花团锦簇,绿荫浓郁;启动区水城共融,清新明媚。“草木禽鱼咸若,河山民物同春”,透过VR眼镜,梁昊宇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骄傲与自豪。他想告诉亲人,一定要来雄安,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这里都将是美丽宜居的未来之城。(张建英

责任编辑:余妍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