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燕赵守艺人丨王群英:让“大名草编”大名远扬

2024-03-24 07:51:0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花瓶、屏风、十二生肖、戏剧脸谱、表演礼服……3月4日,记者走进大名县草编展示馆,这里展出了上千件草编艺术品,有的层层叠叠,有的薄如蝉翼,有的色如碧玉。漫步其间,很难想象这些物件都是用“草”编出来的。听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名草编代表性传承人王群英的介绍,才知道草编的奇妙。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草编技艺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大名草编也是老手艺了,把这些金黄色麦秸秆编‘草’成金的秘密,就藏在大名巧媳妇儿的手里。”王群英介绍,早在清代中期,大名就有做“回春帽”的习俗,女孩出嫁后回娘家的第一个夏季,要从娘家给男方拿几顶自己编织的草帽。现在,大名很多人家都会做草帽和草帽辫,除了自己用,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卖钱。

“大名草编和大名古城一样,可谓大名鼎鼎。”王群英介绍,它们和大名县境内的大运河密不可分,卫运河默默守护着大名古城,浇灌着这片历史资源丰厚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像大名草编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遗产。做草编,需要就地取材,不同植物原料,做出来的草编风格也大不相同。大运河浇灌的千顷麦田,为制作草编提供了丰富原材料,用这里天然的麦秸秆做出来的草编产品清新淡雅、柔韧牢固。

生于草编世家的王群英,5岁开始做草编,十多岁便学会了草编的多种编法。见到王群英时,她佩戴草编耳环、项链,正编着一条小巧玲珑的草龙。几根麦秸秆在她手中上下翻动,一开一合间,像舞动的蝴蝶。“大名草编的编织技法多样,有编辫、平编、绞编、立编、编花等数十种,最见功夫处是编辫。”王群英最初学习的就是编七股辫,即用七股麦秸秆编成辫状的材料,一缕缕似辫子的草条,再层层叠加,制作出了草帽、提篮、坐垫等,而这种用七股麦秸秆编织的技法,大名卫运河畔妇孺皆知,不过,要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绝非易事。

王群英以草编作品《戏剧脸谱——廉颇》为例,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大名草编技艺精细而繁杂的步骤。“在编七股辫前,有很多准备工作,选择麦秸秆很关键。能够用来编草编的,是麦穗下面的那一节,其余几节作配料。”挑选好粗细一致的麦秸秆后,王群英会将麦秸秆放水里浸泡,让其变湿变软。具体编七股辫过程中,使用三根白色茎秆、四根颜色发黄的茎秆,掐编及续草始终以白色茎秆为轴心,这样编出来的草辫会呈现有规律的花纹。编好草辫后,就能开始串、缠、染、绣等工序了。

《戏剧脸谱——廉颇》这件作品,王群英用了一个月时间才制作完成,普普通通的麦秸秆通过她的妙手编织,一件精巧的艺术品便诞生了。王群英的草编“指法”通过五十多年的精心研究,逐渐自成一家,并不断融合其他艺术元素,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3月4日,王群英(左)在大名县草编展示馆制作草编作品。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京剧脸谱甫一问世,便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后,王群英又尝试将剪纸、国画、刺绣等技艺融进草编工艺,制作出草编服饰、屏风等物件。最近两年,王群英创新推出来了麦秆画,这种画多表现花鸟虫鱼、悬流飞瀑、英雄人物等,比如作品《将相和》,廉颇、蔺相如的身体躯干用草编成,面部则用无数细小的麦秸秆粘连而成,作品集大名草编、油画、工笔画等艺术表现技法于一身,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精巧细腻的天然麦秸秆草编,是手艺人对和谐自然的追求。为了弘扬大名草编艺术,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审美需求,数十年来,王群英把大名草编融入生活甚至生命中,她带着草编作品亮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盛会,并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宾朋,充分展示了燕赵非遗的动人魅力,让大名草编真出了“大名”。

“这些年,我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到中小学上草编技艺课,向学生们讲述草编艺术的精湛技巧和独特魅力。每一次动手体验环节,孩子们都能亲自完成一个草编作品,看着孩子们那么热爱草编艺术,我十分高兴。”王群英激动地说,非遗进校园,就是让学生近距离认识、感知非遗,培养学生的传承保护意识,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时代内涵。

材料源于田间地头,工艺传承于寻常百姓人家,随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如今,大名草编还渐渐成了“一家老小花销,全靠巧手编帽”的特色经济,有些村庄还出现了“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艺人”的景象。

“周边有很多妇女朋友跟着我一起编草辫,编一米七股辫两块五,一天挣个五六十元没问题,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也不耽误农活儿。”王群英介绍,大名县很多群众,现在自发种起了适用草编的麦子,编辫的工艺遍及全县及周边地区,他们手握麦秸秆,静静地编织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近年来,大名当地政府也把草编技艺传承与带动群众致富项目相结合,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大名县拥有以草编工艺为主的公司30余家,近10万人从事与草编行业有关的工作,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大名草编逐渐形成了一条创意文化产业链,也成为大名古城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责任编辑:苏琳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