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京津冀 一起过大年|唐山的“根” 天津的戏 醉了庄里戏迷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2月2日晚,天津评剧院在石家庄人民会堂献上评剧《金娥》。图为演出现场。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琴弦颤动,灯影变幻,曾昭娟身着翠衫亮相。舞台下瞬间安静,全场静待着这位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开口亮嗓。“行家一开口,就知有没有。就是这个味儿!”舞台东侧过道处,沧州籍老戏迷罗会改兴奋地攥紧拳头:“这是咱沧州人,晓得吗?唱得真好!”
这是2月2日晚,石家庄人民会堂的一幕。2024年春节将至,为了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戏曲大省河北策划了“十台大戏贺新春”系列戏曲演出活动。其中,天津评剧院远道而来,于当晚正式登台,为河北父老乡亲们献上改编后的经典大戏——评剧《金娥》。
“挑亮灯花细剪裁,缝一件合身的衣衫给儿穿……”舞台上,曾昭娟饰演主角金娥,响遏行云的唱腔催人泪下,既呈现出评剧花派的特点,又富含自身的独特创新,激起台下新老观众的强烈共鸣。在评剧传统主奏乐器板胡的伴奏下,鼓板的鼓点仿佛正敲在人的心尖上,牵动着观众走进金娥的内心世界,深入到故事情境之中。
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历经百年传承,从冀东走向全国,从简单的地方说唱艺术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老一辈评剧艺术家马泰、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都曾在唐山接受过艺术滋养。《金娥》就是改编自评剧花派名作《半把剪刀》。评剧《半把剪刀》,是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同名甬剧改编而成的作品。几十年来,不仅成为花派代表剧目,也成了评剧乃至北方其它剧种不断上演的保留剧目,在戏剧界有着广泛影响。
“老戏演出了新味道,感天动地的母子情,真是把戏唱进了咱们心里头!”当晚,演出现场热情似火,河北戏迷朋友们过足了戏瘾,叫好声、掌声不断。不少观众表示,作为新编传统戏曲,《金娥》保留了大量《半把剪刀》的经典唱腔,尤其“投河”“认子”等几场极富神韵。《金娥》的创新也非常自然,整个戏融入了时代气息,更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风格。不同音色的乐器交相辉映,音乐层次感强烈。多种戏曲手法和戏剧调度的综合运用,尤令观众耳目一新,例如剧中徐天赐和曹锦堂对诗一幕,通过耍辫、踢辫、圆场等戏曲做功戏,把一场文戏处理得动感十足。
“过大年,听大戏,听好戏!”面对火热的河北观众,曾昭娟激动不已,“河北的父老乡亲们懂戏爱戏,希望通过京津冀三地戏曲交流,让大家快乐地过个戏曲年,让戏曲艺术之花迎春盛开。”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